鲁克《诗的奥秘》-“好诗精鉴”:淡淡的孤独和浅浅的深意

标签:
鲁克诗话诗的奥秘毛子月亮淡淡的孤独和浅浅的深 |
分类: 《鲁克评诗》及诗话 |

淡淡的孤独和浅浅的深意
月亮
毛子
天空也知道计划生育,它只养一个月亮
那时,它是野物,还不是家养
我们也在百兽之中
尚没有孤立
什么时候月亮变成诗词的月亮、乡愁的月亮
和卿卿我我的月亮
什么时候我抓骨头的前爪,变成
握毫笔的双手
当写啊写,可我的脊柱
不再与大地平行
月亮一定还在那里,但我们看不到它了
我深深的孤独来源于此
昨天看《狮子王》,那个衰迈的兽首奄奄一息
躺在月亮下流泪
我知道,死去的不是它
而是我们无法回到的原形
月亮都被人写烂了,毛子却写出了新意,而且有着深意,但这深意看起来却是浅浅的,跟读者不隔。
天空中,月亮显然是孤独的——亿万年,月亮就它一个。说月亮孤独不稀奇,但说造成月亮独孤的原因,就稀奇了——居然是因为计划生育——拟人,但紧接着就拟物了——“它是野物,还不是家养”;说月亮是兽,人也是兽,而且是“在百兽之中尚没有孤立”的兽,这样,在首节短短四行里,诗人就找到并为我们理清了人与月亮的逻辑关系。
我说过,诗靠什么推动?对的,靠的正是物象与物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找到了这个逻辑关系,接下来就好展开了——
什么时候月亮变成诗词的月亮、乡愁的月亮
和卿卿我我的月亮
——实写,月亮被诗人们写滥了、写俗了;其实呢,月亮不该是诗词的、乡愁的、卿卿我我的,应该是什么呢?是兽啊——我也一样,本该是兽,那“前爪”本该用来“抓骨头的”,如今却进化或者说是退化成了“握笔毫的双手”,会写诗了,会直立行走了——貌似“文明”了,其实呢?却丢掉了很多根本——“脊柱不再与大地平行”。这里反讽的运用十分有力,诗的张力也蓦然增强,读者已经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意味。但更浓的意味却在后面——
月亮一定还在那里,但我们看不到它了
我深深的孤独来源于此
月亮哪去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它了”?你可以理解成月亮让乌云遮蔽了,那么谁是乌云呢?谁有这么大的权柄和能耐?也可以理解成月亮像我们人类一样,已经异化了——不再是原来的它了。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月亮?又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我深深的孤独来源于此”——来源于这种“改变”的无情和我们面对改变而无能为力的无奈。有思考、有思辨的孤独,就远离了肤浅。
诗的最后四节完全写实,但这细节让人触目惊心。我说过,再短的诗,也要努力给出细节来,请看细节的力量——
昨天看《狮子王》,那个衰迈的兽首奄奄一息
躺在月亮下流泪
我知道,死去的不是它
而是我们无法回到的原形
万物皆有灵,那一刻,谁敢说那个“奄奄一息”的“兽首”不跟我们一样,也已洞悉了生命的真谛呢?“我知道,死去的不是它/而是我们无法回到的原形”——你以为死去的是狮子?不,死去的恰是“我们”——“无法回到的”——“原形”——人被打回原形都是兽,兽被打回原形,却可能恰是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兽与人合二为一,又人兽难分。
优秀的诗篇往往让你刚刚读完又忍不住回头再看一遍,毛子的这首诗就是这样。淡淡的孤独和浅浅的深意,令我驻足,也引我深思。这,正是一首优秀诗作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