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散文:《楠林的冬天》

标签:
鲁克散文楠林的冬天李鑫重庆大足龙水楠林村 |
分类: 散文随笔 |

这是8年前,在送我的路上,小弟李鑫用我的相机给我拍的。样子好傻呀……
楠林的冬天
鲁 克
楠林的冬天
——兼怀小弟李鑫
再过三天就是新年了
楠林通往龙水的土路两旁
早开的油菜花,在雾水里
星星点点
水田里荒芜着寂静
一只白鹭单腿立着,它的孤独
被寒冷加倍
竹林被雾气缭绕
竹林里走来的挑担老人
是谁的父亲?
雾气,让他的旧棉袄显得温暖
也让这清寒的村寨显得富庶
而迷人
生活的真相
是那条土狗麻木而认命的眼神
它躲着我走,躲着我这个城里人
躲着我的富贵,也躲着
我的轻狂
一如这窄窄的土路上
我总想躲着坎坷、躲着泥泞,一脚
踏进春天
这是我在2015年12月29日清晨写下的一首诗,其时离新年只有三天。
“2007年春节前夕,一则新闻震惊全国:出身寒门的复旦大学博士李鑫,为了救治绝症母亲并陪她过一个缺憾多年的团圆年,万般无奈之下决定放弃来之不易的学业。迢迢千里、一路血泪啊!就在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时刻,返乡尽孝的李鑫用生命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催人泪下的《回家》……”
这是《家庭》杂志上我那篇纪实稿《弃学回乡,博士生泣血守护绝症慈母》的导语。
龙水镇楠林村,隶属于重庆大足。那年冬天,我去那里采访李鑫和他濒危的母亲。那篇稿件的结尾是这样的——
考虑到李鑫一家的艰难,记者前去采访的时候买了10斤猪肉和一些核桃等滋补品,采访期间与李鑫的老父亲李道贵挤住了两宿;亲眼看到李鑫一家穷得几乎揭不开锅,记者将身上的钱全留了下来。善良的老父亲耳朵听不见,也基本失去了说话能力,但他颤抖着捧起那些钞票递给儿子的时候,却含含混混地说出了一句基本完整的话:“鑫娃儿……这钱你收好,等你工作了,别忘了……报答恩人……”听到这话,记者难过地涌出泪来,怕老人看见,只得匆忙走到屋外去……
临走那天早上,老父亲硬是将一大块腊肉塞到记者包里,病入膏肓的老母亲一边呻吟,一边虚弱地解释说:“这个肉……你们北京……没有。一点心意……别……嫌弃……”这时邻居过来,说漏了嘴,记者才知道:那腊肉竟是向这位邻居家借的……
李鑫送我,一路话不多;背着那块不忍带走却又无法拒绝的腊肉,滚烫的泪水一次次涌出记者眼眶,落在崎岖而坎坷的楠林山路上……
杂志见刊后,一些善良读者自发地通过杂志社,向李鑫和母亲献出了他们的爱心,我为此感到很欣慰。
可是不久之后,在我的博客里,在这篇纪实作品的下方,我看到了李鑫给我和广大读者的留言:
“我的母亲几个月前离开了人世,在她去世后,我又回到上海,现在当地政府每月给予一些补助用于父亲生活补助和药费。在此多谢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度过了难关,其中有当地政府、下岗工人、学生等,还有特别是鲁克,不但他本人而且发动周围的人帮助我们全家,我们全家都很感激他。他和我朝夕相处了三天多,较多地了解了他的一些人生经历,他的爱恨情仇,我深刻地体会到他的平易近人、正义、正直、善良、优秀和勤奋……” |
这是我当年给李鑫的回复:
小弟,老妈妈走了,但她朴素的爱会永远留在你的血液和记忆里。祝福老妈妈在天之灵安息。
昨天深夜我从外面回来,很累,睡得比较早。手机关机在充电,此刻已经是凌晨了,开机看到你的留言,又在这里看到了你的文字,很感动也很感慨。爱是可以以很多种方式表达的。真心的爱,不论多么微小,都是这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诗歌。
祝福在上海继续学业的你。弟弟,你一直都是好样的,希望你永远都是好样的!你将是我们国家新一代的科学家,希望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为国、为民奉献智慧和才华的机会,不辜负老妈妈生前的最朴素的期望。哥哥在远方祝福并看着你!
一晃八年。
前不久一个深夜,突然收到了多年没联系的李鑫小弟的微信,他说他现在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已经有了女朋友,准备明年结婚……
听到这些消息,我多么开心啊!我们俩就在微信里追忆着8年前的点点滴滴,各自感慨不已。时光溜得多快呀,人生,又有多少个匆匆的8年呢?
生命短暂,你不知道在这短暂的生命时光里会遭遇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事,但让你最难忘的人和事,必定与爱有关。
再有3天就是新年了。脑海里又浮现出8年前的情景:那个远在大西南的叫做“楠林”的贫困小山村;那条泥泞的土路,路旁零星地开着油菜花;水田里沉静而孤独的白鹭;雾气缭绕的竹林里走来陌生的挑担的老人;还有躲着我走的土狗和它麻木而怯懦的眼神……
它们是世界一角;它们是底层人民生活真相的一部分,却也是我心底——
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