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诗话:细节和典型性细节以及极端典型性细节

标签:
鲁克诗话细节和典型性细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
分类: 《鲁克评诗》及诗话 |

细节和典型性细节以及极端典型性细节
跟老婆聊天,说到女儿的种种好,我感叹:“当年要是再生个宝宝多好!”老婆白我一眼:“生那么多你养得起吗?你记不记得当年你那个姓柴的搞书法的朋友,生了5个孩子(细节),他那么年轻头发都累秃了!(典型性细节)你看他们家吃饭的时候,那么大一盆土豆丝,那么一堆孩子抢着吃……(极端典型性细节)”
事实胜于雄辩,雄辩尤须事实。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不惟小说、散文、剧本需要细节支撑,诗歌写作也是尤其需要注重细节的。细节在诗歌中,就是细致入微的“象”,没有它们,“意”从何来?“诗”从何来?极致一点说,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当然包括诗歌。
而“细节”可以有无数个,诗人在创作中应该怎样筛选呢?就是要抓住“典型性细节”甚至“极端典型性细节”。细节越典型,便越生动,越鲜明,读者越容易记住。从那些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歌或诗句中,我们总会发现细节、典型性细节乃至极端典型性细节的存在和永恒魅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鄙视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