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2009-08-07 08:02:01)
标签:
诗歌立秋鲁克文化 |
分类: 现代诗歌 |
立秋
那些最骄傲的叶子
今晨,纷纷垂下头来——
你听到的声音都不是风的声音
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衣服或一点表情
四十个涟漪之后,我看见风平浪静
飞是鸟的前世,天是地的倒影
——松开爱和仇恨,一滴水
终于摸到了自己的骨头:那么干净
天涯诗会中的回帖,存这里,对朋友们对此诗的阅读可能有些帮助——
问好二位。其实宝贝禾的疑问,非非已经部分回答了。我再补充几句。(创作思路,供朋友们借鉴、参考)
秋天来临,变化最明显的当是树叶,所谓一叶知秋。因此,我起笔还是着眼于树和叶;“你听到的声音都不是风的声音/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衣服或一点表情”。这第二节,原本是两节,删节合并而成,写作时候已经感觉到“其实风本没有声音”属于蛇足了。(要是这句不删,初学者可能读来隔阂少些。)由树叶喧哗联想到风本寂静,以及世界的表层饰物(表象)对人心的蒙蔽,应该合情合理,而只有繁花谢尽,连叶子也凋落干净,我们才有洞察世界的可能。
接下来,诗歌不去跟客观世界较劲,而是渐趋回归内心。
“四十个涟漪之后,我看见风平浪静/飞是鸟的前世,天是地的倒影”,既是诗人不惑之年对个体生命的真实体会与记录,也是对世界的顿悟与反省:一切都在轮回,人生和世界的终极,或许都要归于“风平浪静”(淡泊宁静的超然境界,既是我辈平生追求,也可能是人生老来的必然化境)。——在这一节,从树(叶)到湖(涟漪),是起句“垂下头来”(当然包括诗人自己)的结果,虚和实是相生相辅的。在这里,诗人借助水面反映天空和飞鸟这一意象,将诗意升华:“飞是鸟的前世,天是地的倒影”。必然与偶然,无常与无奈,坚定与从容,空阔与寂寥……所以这些外延,都交给读者去完成了。
诗的最后一节,由水继续回到“水”(即由内心继续向内心靠拢,这里的水不能单纯看成是上文的现实意义中的“湖水”,而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东西,无须赘述)。“——松开爱和仇恨,一滴水/终于摸到了自己的骨头:那么干净”。这一节,围绕“水”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骨头”,一个是“干净”。水原本是与世无争的,是无声又无形的风(欲望)搅起的浊浪,而当“风平浪静”,一切归于静寂,我们看到水的本质,其实是——无色无味亦无畏的清澈与单纯……
——自然界的立秋,与人生的立秋,意义不都在于此吗?
读懂了这些,你还会觉得这首诗写得突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