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日记:瞎子;瘗鹤铭

标签:
文化 |
分类: 现代诗歌 |
瞎子
瞎子走在阳光里
他右手的树棍,敲打着一匹斑马体内的黑
溅起的几声喇叭,扬起恶之尘埃
瞎子的左手搂着尘世最后一只钵
它豁掉的那个口子究竟漏掉了什么?
你看他紧紧地搂在怀里,仿佛它还能漏掉什么
我似乎总能在午夜里遭遇这个老人
他的脚步比猫还轻。他向我走来又离我而去
除了那轻微的笃、笃,他不给世界留下多余的声音
——瞎子走在阳光里,我的内心有他敲不到的黑暗
瞎子走在暗夜里,他的内心有我摸不见的明亮
春天从一棵沙柳的根部开始
更具体地说,是从沙柳紧抓着的这条河沟
河沟里的冰层,冰层下缓缓流动的河沙——开始的
冬季苦难一样漫长,那些结冰的心全是冻疙瘩
请你务必相信:那些敞开胸怀的事物,最先接触到阳光
你看,只有牧羊人的皮鞭可以惊醒小草的睡眠
在它们睁开睡眼之前,你应该听到沙柳的哈欠——
那只白头翁从这根枝条蹦到另一根,从摇晃到摇晃
只有苏醒的沙柳最早看见春风的形状——
春天就从一株沙柳的根部开始了。整条河沟都在膨胀
最先鼓出的那瓣嫩芽,明明带着血痕,你为什么叫它鹅黄?
瘗鹤铭
这个早晨我分明听见了鹤唳,那么苍凉,哀婉
睁开眼,我已晚来了至少2000年——
那只死去的鹤有福了。有情有意的主人
以心以泪以笔以墨以刀以凿为你留下一段千古悼文
大江兀自东去,风雨淫淫西来
红尘中肃立的生灵,没有欢喜,也不说悲哀
悬崖之上,大夜啊,只有野游的雷电照亮
也只有风霜雨雪的大手,才摸得到那份亘古的苍凉
爱是爱的前兆,恨是恨的结局。瘗鹤的人
我努力地想象着你:慈善的眼睫,可挂着隔世的寒雨?
在那电闪雷鸣的夜,一段历史轰然坠落溅起千尺浊浪
瘗鹤的人,滔滔江水并没有埋没你的悲伤——
700年以后,那份哀戚水落石出,数十年后复又石沉大江
一滴泪摔成千瓣,每一瓣,却都有着举世的华光
瘗鹤的人,活在你身后的人间,我们的爱都注定残缺不全
焦山依旧,大江无言,我看见那只受伤的鹤,一声哀唳,飞向天边……
瘗鹤铭
《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
《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
清代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很多。2008年10月8日,《瘗鹤铭》残石打捞考古开工。此次打捞工程主要由镇江水利局水投公司、省交通工程公司实施,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全程介入,动用一艘打捞船、一艘挖泥船、两条小工作艇,利用现代化的打捞技术,包括GPS技术、超声波技术、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及潜水等,对焦山西麓江滩进行一次科学、全面的打捞考古作业。
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宏景所书。陶宏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故认为属于他的墨迹。另一说,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生平极爱养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还有以为唐代王瓒、顾况所作,但均无确据、由于书法绝妙,后被人镌刻在焦山后山的岩石上,因被雷轰崩而坠江中。至宋代淳熙年间(1174一1189)石碑露出水面,有人将它从江中捞起,仍在原处竖立起来,许多人前来观摩摹拓,有的甚至凿几字带走,学者们也来研究它,因而远近闻名。不意数十年后,其碑又坠入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捞出,粘合为一,仅存残字九十余个,移置焦山观音庵。现在,在宝墨轩仍有《重立瘗鹤铭碑记》,碑记文中说到:“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这段经过。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为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此碑的拓本及字贴久传国际,名震海内外,是研究书法艺术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书,而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http://t1.baidu.com/it/u=1150190192,563079268&fm=0&gp=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