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贾海心组诗《回乡记》
(2008-12-10 16:01: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鲁克评诗》及诗话 |
回乡记(组诗)
在京珠高速
客车如田鼠般慌张
沿着移动的城市、乡村、河流
一路北上,而我们晃动
在祖国的血管里
带着疲倦多年的乡愁
深圳——南阳,1800公里
冬天栖落在车窗外的枝丫上
我的心跳碾过车轮
比客车的转弯更快一些
从隧道钻进湖南
车灯击穿黑夜,故乡的日出
提前从我的内心升起
见到外婆
推开斑驳的木质大门
86岁的外婆,居然一口就喊出了
我遗忘多年的乳名,她双手抱紧拐杖
晃悠悠地撑着,羸弱的苍老
佝偻的身体已从木凳上,艰难地站起
亮如银丝的白发,在夕阳的余晖里闪光
褶皱的嘴唇一阵嗫嚅,却一直
没有说出,我乳名之外的声音
急急扶她坐下,伸出我贫穷的手
沉甸甸的年龄,却像她穿的棉袄一样轻
外婆,我摸到了你几根凸起的骨头
像岁月那样的硬,又像我眼泪那样的疼
一棵杏树
它沉醉地摇曳,在初冬的冷里
伸出的枝条上,捏着最后的几片叶子
哦,它们尚未褪尽最初的绿色
一棵杏树,在时光里多么从容!
记得几年前把你种下,今天
才第二次触摸,是的
亲切里我看见,你的确粗壮了一些
根部堆积的枯叶述说着岁月
季节弯弯曲曲,你一定像我
一直有力量地活着
一定在每年春天,开满了一树鸟鸣
也开满了,一树羞涩的花朵
晚饭前的一片光阴
母亲忙着做饭,父亲携柴
在大门外的草垛边
他因慌张摔了一跤
像一辆年迈的架子车
翻到在路上
他吃力地爬起
却因苍老显得格外笨拙
扶起一脸带土的憨笑
父亲已拍去了
他身上的最后一点尘土
我们相拥走进院子
我看见傍晚的天空
云霞血一样的流淌
问候一直牵挂我的朋友们!我也在无时不刻地牵挂着你们。回乡多天了,老家的线路到今天也没能接好,电脑最终还是留在了深圳。是的,我一直忙碌着,快乐着。偷闲写了几首,不见进步,但我还是那样的爱着诗歌,爱着你们。
朋友们保重,海心想念你们!
鲁克点评:
写给女儿和她的三岁生日
她睡着了,均匀的呼吸
花开一样轻
丛林的睫毛,藏起了白天的欢笑和调皮
酒窝深陷,那里可否盛着
三岁生日余留的幸福?
哦,女儿
这个世界上,唯一叫我爸爸的女儿
我爱你小嘴里,口齿不清的几十首唐诗
也爱你,翘着辫子一样的小脾气
今夜多么安静,女儿
睡梦里是否听见,爸爸走近的声音?
三年了,他有几次这样的走近你?!
足音那么沉,又那么轻
就像你粉嫩的脸颊
悄悄淌下的一行泪滴
清晨,在老家平房顶
鸟鸣挤走了最后一声鸡啼
村庄亮堂起来
麦田向大野走去
奔跑一夜的河流,继续向南
“豆——腐——,豆——腐——”
昨夜的冰凌,尚未冻住
小巷早起的叫卖声
一群翅膀也松开铁的枝干
朝向蔚蓝
在高高的平房顶
父亲今年的玉米还未晒干
站在一堆金黄里
红日面对我的目光
已钻出冷噤的地平线
一点一点咬破云层......
54岁的手
——给父母
有多久了,我不曾触摸
这两双干枯、皴裂的手
在我柔软、红润的掌心
它们谦卑地弯曲着
树根一样丑陋
乡村深处,54岁的手
还在驱赶种子,走进田野
又驱赶庄稼,走进粮仓
经年的劳作里,有谁知道
它们捏断了多少根生活的疼?
我久居城市,父母
乡下沉重的日子
已被你们拧出几斤水来?
此刻,当我能够深情地触摸
(这两双扶我长大的手)
才蓦然发觉,歌唱它们的词语
早已布满灰尘
乡村清晨
波涛一样的群山,逶迤而来
一团一团的枯叶,翻卷在抓得断的阡陌旁
辽阔的白杨林,系着一排鸟巢的纽扣
村庄瑟缩,清晨的阳光照在几栋新建的小楼上
鸟鸣从身后飞起,又在肥胖的草垛上跌落
炊烟铺成道路,在长空和树梢一起摇晃
谁家几间低矮的草屋,还撑着残破的岁月?
斑驳的大门,关闭着歪斜、沧桑的老墙
一群洁净的笑声走来,在几缕耀眼的光线里
端着的大碗,玉米饭漫溢着日子香甜的金黄
第一首写女儿的,还是缺乏沉淀,没有捕捉到更典型的、新鲜独特的意象,流于一般化了,尤其结尾,显得矫情了。写亲情的诗歌,应该来说写孩子比写父母更容易写出真感觉来,但是在你笔下,感觉相反;
写54岁的手,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回头看副标题就找到答案了——注意写作的唯一性,别老想着贪多图全,如果你写的是父亲的手,或许就深入、到位多了;
乡村清晨不好。没写出好意象好句子,只是一堆不好也不甚差的小景小场面的垒砌,形式上跟鲁克同志的某些诗歌很像,但仅有形是不够的。这种短句子合并成长句子的形式可取,它是鲁克多年来总结的经验,用得好很有形式美,也显得丰厚,但用不好就流于琐碎,粘连过重而少跳跃了。可借鉴我写潮白河和苏北那两首,林莽的话说是:浑。诗歌有时候不能太清太纯,有些苍茫和混浊感是对的,尤其在一组诗里,完全没有这种浑浊的东西,就未免水至清了。李国正同志说得好:写诗,就要写得泥沙俱下,不无道理的。
对你回乡诗的第一组,我写了评,在我博客你,你可能没看见。也发在天涯了,反响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