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银川金宝桃花岛古兰经信仰乡村 |
分类: 金宝说禅 |
乡村温暖着信仰
文/银川金宝
12月25日早晨,从桃花岛出发,如约接到了宁夏伊斯兰经学院的马玉珍先生,车子平稳的行驶在冬日的原野上。
路边的田野已被城市的进程蚕食着,林立的楼房把乡村打扮的不伦不类,颇有几分刚进城的乡村小媳妇,穿着艳丽的花衣服,张皇失措的四处翘首,尽管没有人注意,也手无举措的不知做出什么样的动作,才能不被看出是乡下人。
井然有序的城市,把人们束缚在格子一样的巢穴中,越过窗子,也只能看到灰色的天,心情也是一样的灰色。
雾霾的极度污染,已让京津及华北的许多城市发疯,更多的人把乡村生活作为一个不灭的梦想,放在心里焐着、暖着,偶尔会看着雾蒙蒙的天空长长的叹息一声。
城市,是一个充斥着欲望的地方,卖菜的小贩不会因为你钱不够而降价给你,也不会因为没钱让你免费搭乘公交车。
在乡村,你可以随时到邻家的菜地里摘菜,也可以跳上邻家的车子去赶集。
城市和乡村,仿佛一对在不同境遇下成长起来的姐妹,各自羡慕着对方的生活环境,又各自排斥着对方的生活方式。
像我,已经在城市生活了30多年,依然觉的没有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依然觉的自己还是一个乡下人,固执向往着乡下的阳光,固执的坚守着要回到乡下,可又舍不得城市的便捷与发达,舍不得城市精彩纷呈的生活。
乡村,那是一个有着信仰的地方,遍布的清真寺,会在每天黎明用悠长的班克声,唤醒沉睡的人们,风雪无阻的去礼拜,向伟大的先知忏悔自己的过错,为亲人们祈祷两世吉庆。
这个月,是伊斯兰教历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月份,是一个尊贵的月份,每个清真寺都要举行宗教仪式以示庆祝。我受家乡贺兰县清水堡清真寺的委托,邀请马玉珍先生前去讲“瓦尔兹”(讲读《古兰经》)。马玉珍先生是宁夏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对伊斯兰文化有着很高的造诣,许多清真寺的教长,都是他的学生。
年迈的母亲听说后,一定要随我去。母亲是虔诚的穆斯林,尽管腿脚不方便,每天五次礼拜从不间断。我担心她的腿能否坚持,她说托靠主的慈悯没问题。
我们赶到清真寺时,已经是人头攒动,礼拜大殿里跪满了前来听“瓦尔兹”的人。作了简短的介绍后,马玉桢先生开始讲“瓦尔兹”,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入手,深入浅出的解读了《古兰经》,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中方方面面,数百人的大殿里静如一潭秋水,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读过程中,很少有人交头接耳,很少有人来回走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虔诚,带着喜悦,带着对主的尊崇与信赖,圣洁的伊斯兰光芒照耀在每个人的心中。
伊斯兰,是一种健康完美的生活方式。
清真,就是清洁我们的心灵、行为、环境和生活方式,相信真主是独一的,是伟大的,是至高无上的,相信灵魂的纯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幸运。这也是一个信仰极度危机的时代,又是我们的悲哀。
在解读《古兰经》的过程中,杨进波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在宁夏某地。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给孩子做满月,要秤孩子的重量,一斤1000元,有个媳妇生了个孩子八斤多,给孩子过满月,娘家要拿8000多元钱,娘家生活比较清贫,拿不出这么多钱,与婆家商量可否少拿一点,婆家不依,两家起了矛盾,媳妇夹在中间不知所措,就用被子捂死孩子,警察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婆家既然只爱钱,不爱人,就让他们和钱过去吧。
悲剧,总是让人痛心疾首,悲剧的背后,有多少人关注信仰的缺失,关注心灵的空虚,关注精神的麻木。
当我们满怀希望,推倒乡村的屋舍,盖起高楼大厦;当我们舍弃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乡村生活,奔向城市灯红酒绿的梦想时,拿什么救赎我们的灵魂?
要知道,城市化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尼雅古城,贝尔古城,一系列辉煌的城郭都湮灭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而乡村依然生生不息的养育着我们的文明。
http://s15/mw690/4ca5789cxd4664d0817ae&690(马玉珍先生在讲读《古兰经》)
http://s9/mw690/4ca5789cxd4664d3a90c8&690(杨进波先生在讲读《古兰经》)
http://s10/mw690/4ca5789cxd4664d84ce49&690(听讲读的穆斯林)
http://s15/mw690/4ca5789cxd4664cc11a4e&690(听讲读的穆斯林)
http://s1/mw690/4ca5789cxd4664e095370&690(参加《古兰经》学习的妇女)
http://s10/mw690/4ca5789cxd4664c76f069&690(参加《古兰经》学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