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清明游悬泉寺

分类: 家庭散文 |
丙申清明游悬泉寺
久闻悬泉寺乃临朐县内最著名的泉寺,始建于以变法著称的北魏孝文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机缘难寻,一直未能亲睹其面容,这成为我内心深处的一大憾事。丙申清明,本应是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因前段时间父亲百日祭时已到坟前祭拜,故乡有一个月内不能两次上坟的习俗,故清明假期怅然若失。为安抚难宁的心绪,遂决定前往悬泉寺踏青游玩。
一大早,车子就从县城出发,经冶源到石佛堂,见路边高悬的“悬泉寺景区”指示牌,遂东拐进入一条水泥抹面的乡间小路,过南西安村,继续沿着水泥路右行,一路曲曲折折,竟来到大山深处的山栆村,前路变得狭窄难行,越瞅越觉不对劲。下车询问朴实的村民,方知走错路了,村民极为详细地介绍了去悬泉寺的正确道路,道谢之后,车子艰难地调头,从山栆村北一条东南方向的山间水泥路攀援而上,至长大峪村北左拐继续前行,不远处一架渡槽横贯东西,蔚为壮观,下车欣赏道路两边的桃花和露天红香椿,攀爬写有“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字样的石砌渡槽。不远处有一位老大爷在刨地,问询老人家此乃何处,告知曰:山下即是瑞庄,瑞庄北一丁字路口西拐就可到达悬泉寺所在的崮山村。车子再次前行,来到瑞庄后,在中共临朐县委诞生地旧址盘桓了十多分钟,然后,按照老大爷指点的路径,顺利到达了崮山村。因为没有“悬泉寺”的指示牌,我们将车一直开到村西,问询在此开山石的乡民,才知道进村后第一个路口南拐,顺一条水泥路爬山就可到达悬泉寺。
经过如此几番周折,车子终于在十点时停在了悬泉寺前。悬泉寺坐落于崮山村南的半山坳中,背依山崖,西靠高山,南面隔一片开阔地又是山崖,东面是一条沟壑,远远看到的那条蜿蜒河流就是发源于沂山的弥河,如此三面环山、山水俱佳之地,无疑是风水宝地,难怪悬泉寺千百年来香火旺盛,名气甚大。循着新建的青石台阶缓步而上,迎面就是刚落成的宏伟壮观的悬泉寺大殿,高大气派的两侧殿堂也已建成,但都没有对外开放。进入大殿前广场,西侧是“悬泉寺遗址”的碑刻,一座牌坊内置三通古石碑,记载了悬泉寺历史上的几次修葺,其中一块《重修悬泉寺记》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谷旦立,杲月杲日镌工金振张镌刻的,记载了时任悬泉寺主持于意和尚组织人员对该寺进行大规模修葺的史实,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我在石碑前流连再三。抬步上行,进入悬泉寺旧址,回头一望,才见放置石碑的牌坊背面镌刻一个大大的红色“福”字,熠熠夺目。
徘徊在悬泉寺遗址,能够见到的文物古迹甚少,但它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让我大开眼界。遗址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株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树,树高都在20多米,虽是春天,银杏树亭亭如华盖的绿叶才开始萌发,但笔直的树干,高耸的身姿,还是给人以威严感,它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这块宝地上发生的各种故事,树上有六个大大的喜鹊窝,远望几乎是平行分布的,暗合了“六六大顺”的美好寓意,让我不禁暗暗称奇。
银杏树西侧是一个水池,池水清澈见底,多尾红鲤鱼在水中嬉戏,给这方池水增添了灵动的美。与这个池子相连的一个小池子上刻有“普渡泉”字样,上有石拱桥供游人行走,北面的悬崖下有一个石坎,石坎顶部有细流滴沥,汇聚成泉水滴落,想必这就是“悬泉”,“悬泉寺”名称就来源于此。返回家后,查阅资料,光绪《临朐县志》载:“悬泉寺一名演德寺。在县南伏崖社,隐于崖曲。一泉在草庵后,绝壁千寻,下出一泓,湛然如半月状,汀而不流。”方知猜想与信史是一致的。
站在遗址内抬头北望,便是长约100多米、高约30米的悬崖峭壁,石峰中生长着野榆树、松树、古柏、黄连等树,还有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植被,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悬崖中间有“普渡众生”“有求必应”“佛光普照”的刻字,不知道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镌刻的。从普渡泉上边的石拱桥上沿狭窄的土路上行,更见一幅让人惊叹不已的景象,有碗口粗的古藤长约百米,就滋生在极少土壤的千层崖上,犹如一条虬龙伸向峭壁,与山榆树等缠绕在一起,虬曲盘旋,竞展风采。拍照完毕,仔细一瞧,不是一棵,类似的古藤还有多棵,有的竟然盘旋了多圈后才扶摇直上,与山顶的松树蔓延交织在一起。想来到了夏季,紫藤盛开的时节,这里该是绿树紫花相辉映,尽显紫气东来之气象,带给人多么美好、美妙的人生境界啊!
与千层崖交相辉映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约有亩许,一株株翠竹亭亭玉立,风姿绰约,一阵山风吹来,沙沙有声,引得山间鸟雀也竞相歌唱。竹子是生长在湿润南方的精灵,在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譬如老龙湾有竹林不奇怪,但在崮山村南的山半腰里生长竹子且如此大面积,就让我深感惊奇。我不知道这片竹林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种植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种植的。我清楚的是有了这片绿绿的竹林,悬泉寺就更加气象万千。走在竹林中,心忽然安静下来,轻轻迈步,生怕惊吓了庇护山民千百年的各路神仙。
从竹林出来,循山路上行,有一个石洞,从洞中钻出,站在覆盖洞窟的整块石头上,可俯瞰悬泉寺的全景。再上行就是一条盘山路,路两边桃花红,梨花白,松树绿,榆树上榆钱稠密,让人心旷神怡,顿扫爬山旅行之辛苦。在山顶稍事休息,沿着新砌的观光台阶下山,想不到台阶与悬泉寺遗址南侧相连,在这里又见到悬泉寺的一大奇观——无影松,一棵松树两个主干匍匐长出,树冠平展如席,广大如云,在我的印象中,松树长成这样平缓还是第一次见到;更奇妙的是恰有一棵柿子树从松树盘根错节处生长出来,树冠阔大,遮阴于松树之上,两者相得益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一份资料介绍,在松树底下根本看不到太阳的影子,日照无影,故名无影松;不仅如此,无影松的妙处还在于,即便人站在崖边,相互间说话也听不到,可乡邻们说,每年七夕,人站在树下却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此说确否,等再次游览悬泉寺时一定实地考察一番。
步出悬泉寺遗址,已经十一点半了,身累肚子叫,啃了两个苹果,匆匆返回。午饭后,观看拍摄的悬泉寺景区照片,心情澎湃起伏,写了上面的话,算是一篇游记。待到夏秋时节,悬泉寺景区必定更加美丽,那时一定会再来欣赏美景,安放浮躁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