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管理工作三题

(2016-03-10 08:50:17)
分类: 教育随笔

学生管理工作三题 

学生管理工作三题

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差生”、留守学生难教育、学生痴迷上网是让班主任比较头疼、牵扯大量精力的问题。这几年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切实关注“差生”需求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精神方面的需求。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不少学生沦为“差生”,原因就在于他在物质方面、精神方面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只要教师耐心一些,细心一些,真正了解到“差生”形成的根源,就可以对症下药进行教育。

我在乡村中学担任班主任时,班里有两个名叫小丽和小军的“相对差生”,都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曾被很多老师和学生斥责为“品行不端”,多次挨过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可是,他们却改不掉偷拿别人钱财的恶习。我接这个班后,把他俩和其他同学一同看待,并很快就找他们分别做了交谈。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小丽的家长对她要求非常苛刻,从来不给小丽零花钱;而小军的家长则很慷慨,今天五元、明天十元,经常给他零花钱。我还了解到小军在校外有几个狐朋狗友,经常聚会喝酒。这样,我就基本得出了两人成为品行方面“差生”的原因。于是,我一方面严肃地告诉他们,偷拿同学和家长的钱财就是可耻的盗窃行为,以此来启发他们的羞耻心,促使其反悔;另一方面,我和家长进行了沟通,让他们切实关注孩子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我要求小丽的家长要多和小丽沟通,对小丽的正当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女孩子爱美之心增强,要适当地给小丽零花钱,让她打扮打扮自己。对小军的家长,我则要求他们不要纵容小军,既要对小军的零花钱加以必要的限制,又要对小军的交际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校联合教育,两个孩子都改掉了恶习。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需求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教育学生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抓好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留守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我认为关爱留守学生,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强化他们的良好习惯养成上。首先,学校要加强和留守学生监护人的沟通和交流。要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开好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让负责照料留守学生的老人了解溺爱孩子的危害,掌握一些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通过交流和沟通,求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最近几年,我校每两周举办一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和部分优秀学生家长现身说法,结合大量事例,给留守学生监护人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传授科学教育方法,受到了普遍欢迎。

其次,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引导留守学生利用好时间,对那些做事拖拉、磨蹭的学生,要重点教育,让他们学会合理规划课余时间,有条不紊地学习和生活;比如,学校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长,给留守学生安排一些班务、校务工作,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充实,慢慢养成做事有规律的好习惯等等。

第三,要开展好教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活动。学校要对留守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安排教师和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扶”教师从学习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为保证结“对子”活动真正取得成效,我校按照师生居住小区或村庄安排结“对子”活动,使每个留守学生都有教师进行“帮扶”。同时,每个学期还给“帮扶”教师部分补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少结“对子”教师创造了很好的教育经验,如有位“帮扶”老师创造了“五个一”工作法,既每周做一次家访、和家长通一次电话、与学生谈一次心、参与一次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做一件实事,极大地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利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的“帮扶”教师在留守学生中开展了每天写一篇日记、每月给父母寄一封信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日记反思自己、鼓励自己,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子女和父母的书信往来也密切了亲子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效果非常好。

三、冷静对待学生上网

现在,不少老师、家长“谈网色变”,把网络看作是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罪魁祸首。事实上,学生上网并不像大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据笔者在县城五处中小学学生中的调查,约有10%的学生在闲暇时间经常上网,问及他们上网的目的,学生的回答多是“好玩”,他们上网的内容多集中在打游戏和聊天上,大部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为了调查学生上网的思想动机和现状,笔者曾经在周末多次进入本地信息港的聊天室,和不少学生网友作过交谈,向多位学生询问真实姓名、家庭住址、就读学校等情况,大都遭到了拒绝,笔者也曾向十多位聊得比较投机的学生发出了“见面”的请求,但只有两位学生表示需要好好考虑考虑,其他学生一概回绝。这些情况,表明学生是很清楚网络的虚拟性质,不会轻易受骗上当的。

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学生上网的原因,一是好奇,二是寻求慰藉,三是打发时间。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时期,对新鲜事物都想亲身体验,加之,现在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家长和老师又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使得不少学生非常苦恼,只能到网络中寻求暂时的精神安慰,而在寒假、暑假等假期中,家长都忙于自己的事情,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一些学生也就只好选择在网络世界中“混日子”了。

笔者认为,对待学生上网,疏导是最好的办法。学校和家庭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因势利导,少一些盲目禁止。一方面,要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工作,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教给学生科学利用网络的方法,家长和教师不妨在闲暇时间和学生一起上网,让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给青少年学生创造宽容、和谐的成长环境,学校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家长要多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温暖和亲情。只要引导得法,学生是不会沉迷于网络之中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