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代知识分子的风骨
——《林徽因的会客厅》摘录

在中国,最硬的是笔杆,最软的也是笔杆。而区别一个文人可爱与否的标准,就在这握笔的姿势。说白了,就是一种骨气。
巧得很,钱端升非常珍视这种东西。或者说,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非常珍视自己及他人的骨气。
许多年后,“太太的客厅”被迫四分五裂,昔日的朋友们天各一方。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逃难到了四川。其时,生活非常艰难,敌机时不时就来轰炸,生命根本无法保障,恐慌与压抑弥漫。我泱泱中华,在战争的摧残下变得狼狈不堪。而那些人,那些用生命和精神践行承诺的人,依然在坚守着他们顽固的信念。
有一天,小小的梁从诫和母亲聊天,他问妈妈:“如果日本人打到了四川,我们怎么办?”
病弱憔悴却依旧流转着光彩的林徽因,慈爱地抚摸一下儿子的头,平静地回答:“我们中国的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的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淡淡的、坚定的,没有抱怨、没有不甘,就好像这是她愿意虔诚服从的命运。她是一个母亲,可她更是一个中国的读书人,所以,她可以平静地对着儿子说出这样的话。
她相信并且恪守:在这个世界上,生命固然珍贵,可有一种东西,却远比一生一次的生命还要珍贵,那就是——这个民族的骨气和尊严。
任何人都无权折辱。
看,这就是林徽因,或者说是以她为代表的民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她和她的朋友们,虽不能上阵杀敌,却顽固地坚守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底线:不受外辱!
小女子尚且如此,何况是堂堂的七尺男儿!没错,比起罗隆基,钱端升固然“温和”了许多,可他对外敌入侵的痛恨却与林徽因是如出一辙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