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X设为“大综合”更好

所谓“大综合”,即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出现在同一张试卷上,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定考生对这六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模式,能有力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促成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考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不良倾向,对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容讳言,高考仍然是广大学子心目中的“独木桥”,高考科目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素质养成。在“三+2”和“三+文综”、“三+理综”的考试模式下,众多学校从高一就分文理班,学理科的学生对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的学习漠不关心,学文科的学生则对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不再上心,这一方面造成了高中教学的尴尬局面(如教理科班历史、地理、政治的教师成为了“副科”教师,本身就底气不足,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造成了学生的偏科现象。
山东新高考方案出台后,一些高中学校已经酝酿在实行新课程的高一分文科班和理科班的事情了。这对新课改的推进是相当不利的。在评价高中学校的标准往往是高考升学率的大背景下,高考的科目才是教学的重点,这如何能保证新课改13门必修课和若干选修模块的学习?
高考对高中教育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比较各种高考模式,我们认为还是把X设为“大综合”最好。
(发表于《现代教育导报》2005年1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