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考核”值得商榷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现在都盛行“量化考核”。其实,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是无法进行量化的,因为育人的成效不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标准来评定。
就拿前些时有些学校推行的“师德评价实行量化记分”来说,就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这些问题包括:记分的项目是否反映了教师师德的全部内容?这些项目的选择是否科学?由谁来评价教师的师德?即使评价者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但分数的高与低是否就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为人?更让人不能放心的是,在当前很多人缺乏自我道德约束和责任意识的社会大环境下,那些为教师师德作评价的人,会不会为了一己之私利,而对某些教师手下留情,网开一面呢?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量化评价就不可能真实、客观。况且,教师的师德隐含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若实行量化考核,很可能导致教师为了考核而做样子,显然,有鼓励教师做假的嫌疑。
在教育教学的其他方面进行“量化”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按照教师教案数量来断定教师的工作态度,就会导致教师“抄袭”教案成风;以发表论文的篇数来评价教师的教研水平,就会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出现花钱买版面等学术上的不正之风;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的全部工作,就会导致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弊端。
教育的育人这一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像企业那样进行管理。教育教学需要人性化管理,而不单纯是冷冰冰的“规章”。
——发表于《联合日报》2004年11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