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幽入微增知启智——读《隔院笙歌——“泥絮阁”管淑珍散文随笔集》

(2014-09-14 14:14:0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荐书

探幽入微   增知启智

读《隔院笙歌——“泥絮阁”管淑珍散文随笔集》

探幽入微增知启智——读《隔院笙歌——“泥絮阁”管淑珍散文随笔集》

    在当今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们争相追逐现实利益,心浮气躁,加之出版业“繁荣”、出版物车载斗量的大背景下,一本书能够让人抽出一点时间翻一翻,很不容易;若是一本书能够吸引读者顺畅读下来,并有所收获,就更为难得。《隔院笙歌——“泥絮阁”管淑珍散文随笔集》无疑属于后者。管淑珍老师的散文随笔虽然有着较强的学术性,不是大众化的通俗读物,但构思精巧,文笔精致,字字珠玑,很是夺人眼球。收到管老师赠书时,正值新学期开学,诸事缠身,遂搁置书橱,但内心很是着急。正好这个周末闲暇无事,得以安静地捧读,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乐不可支。

    管老师散文随笔的最大特色是小切口深挖掘,多数是千字文,随性而为,深入浅出,但蕴含深刻的思想。《领略作品的“化境”》一文就很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特点,作者开宗明义,“能够在读书时进入‘化境’,是作品与读者之间难能可贵的因缘”,随后引用金圣叹的文学作品意境分类说,融入自己阅读《浮生六记》的体会,再引述《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联想到如今的作文教学,头绪虽多,但都围绕“化境”这一主题,娓娓道来,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蕴含其中。她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识字多少、学历高低不一定成正比。”“读者和评论家都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与‘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的作者进行对话。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要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才能实现最佳的审美效果。”这些对文学作品阅读和理解的感悟,坦诚真切,实话实说,毫无时下某些文学评论文章的滞涩感。对写作如何达到“化境”,管老师也有深刻的体验,“如果作者心中过于关注名利,就不知作品的‘化境’为何物。‘心手皆不至’的境界,只有以写作为乐事的人才能达到,写到兴致极高时,一篇文字全不知是怎样写出的,即使冒着酷暑汗流浃背地写作也只感到南窗凉风一味吹来,这就是写作的迷狂带给人的快乐感觉。”写作者处于这种痴迷的“化境”,何愁写不出精美华章?

    管老师对知识分子的自身定位和历史使命有着很深的思考,文集中的多篇文章都有陈述。《萨义德“叫板”知识分子》一文介绍了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一书的主要观点,表达了对文化界的文化失语症深深的忧虑。《“奉旨填词”与知识分子的良知》一文更是借宋代大词人柳永的经历,直抒胸臆:“在正义与邪恶、民主与专制的力量对比中,那些具有浩然正气的知识分子会以更大的勇气去捍卫真理。”该文最后,管老师写道:“社会向民主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拥有一大批具有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不仅要具备‘妙手著文章’的才华,更要具备‘铁肩担道义’的勇气,否则,这个群体就不能被冠以‘知识分子’这个光荣的称号。”可谓一语中的,振聋发聩。

    管老师散文随笔中最打动我心的是关于爱情婚姻的一些精彩观点和看法。庸俗如我者,经历过婚姻波折,依然懵懵懂懂。管老师文章中涉及感情的片言只语,往往让我思之再三,豁然开朗。《难以打开的情人情结》是管老师阅读杜拉斯《情人》一书后的感悟,她写道:“这世上,能够结合的情人就不叫情人了,叫了夫妻那爱情就会凝固,唯有结不成夫妻的一对情人间的感情才得到永恒,在他们的记忆中,这种未完成的爱情永远鲜活永远令他们锥心刺骨地痛楚永远引领他们走向生命的巅峰去探究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从一个侧面启示人们,婚姻中的爱情也不应该凝固。在《女强人的爱情真空》中,管老师从李清照婚姻谈起,抒发自己的感触:“我一向觉得,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去评价别人的夫妻生活,尤其是评价古人的夫妻生活,是很难得出定论的,因为这个过程恐怕比探索哥德巴赫猜想还要艰难曲折。”这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我向来认为婚姻是旁观者迷,当局者清,夫妻之间的感情只能靠夫妻二人去好好经营好好呵护。在《用文学的眼光审视爱情》中,管老师列举了张爱玲和汉娜·阿仑特的例子,认为“在人际关系中,男女关系是最脆弱的,也是最难以驾驭的,更是最不稳定的,像瓷器,像野马,像尘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诗句所歌颂的爱情只适合那些永远成就不了婚姻,又隔着千山万水而且被无数人为障碍所困扰的男人女人们。”“在婚姻的围城中挣扎的男女们,承受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痛苦,因此,凡是有过这种切肤之痛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婚姻是一种最大的冒险。”但没有婚姻的感情会如何,管老师进一步指出:“婚姻之外的感情无论是以前的,或者是现在的,都是对健康情感的透支行为,最终只会留下深深的伤口,只能发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概叹。”不能不说,这种对感情和婚姻无比清醒的认识,对每个人走好婚姻之路都是一种正向启迪。

    管老师的散文随笔具有浓厚的文化味,每篇文章都依据主题,引经据典,妙语如珠,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单单从《“傅粉何郎”的阴柔美》《由“借猿骂人”说起》《睡中光芒当几何》等文章的题目就可见一斑。书中第四辑《识文断字》的25篇文章更突出表现了这种特色,在这里她将《说文解字》《诗经》《礼记》《左传》《庄子》《论语》《论衡》等古代经典著作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中的引文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将不少寻常可见的汉字字义做了颇有新意的阐释,让人大开眼界。仅仅一个“错”字,管老师就引经据典演绎成一篇《错彩镂金——“错”不只是一种误》的文章,洋洋洒洒,从《说文解字》到《诗经》,从《盐铁论》到《礼记》,从邹忌到陆游,释字中夹杂着故事,趣味中蕴含着哲理,她写道:“人常说:‘男怕进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的情形是男人和女人都一样,既怕工作上选错了行,也怕婚姻上选错了人。”让人会心一笑,不亦乐乎!

    管淑珍老师是名校文学硕士出身,津城文化名人,我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县中历史教师,我们的人生本没有交集,是新浪博客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某个闲来无聊的日子,误打误撞进了管老师的博客,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先是读管老师精彩纷呈的小说,意犹未尽,便写下了短浅的评论,继而得到管老师诚挚的回访,加了博客好友,再后来一一拜读管老师的博文,彷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大大拓展了视野。去年8月份,兴之所至涂抹了一篇《“好看”的小说》,评论管老师的短篇小说《老四的愤怒》,竟得到管老师青睐,转载到她的博客上。说老实话,主攻历史专业的我对文学对写作一知半解,虽然也写过一些“豆腐块”,都直白浅薄,上不了大雅之堂,管老师不嫌弃,我内心很知足。管老师爱好广泛,读书写作音乐戏剧,无一不精,让我很是佩服。她在《衣食是本话〈棋王〉》一文中说:“越剧《红楼梦》演至黛玉焚稿时有几句特别传神的唱词:‘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延伸到生命深处的文字是与功利无关的,纯粹是为了一种精神追求。”祝福格调高雅志向远大的管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为我们提供更多更精美的精神食粮!

    (管淑珍著《隔院笙歌——“泥絮阁”管淑珍散文随笔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定价:33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