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舌(10)

近日,我在乡下中学工作期间的一位同事来县城办事,顺便来找我一叙。正巧,我在备课,办公桌上摆着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备课本,他拿起我的备课本,看到手写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授课内容等一应俱全,很是惊讶:“你都工作二十多年了,还要备课呀!”我笑着回答说:“虽然是老教师了,但我口拙,不在备课本上将教学内容写一写,唯恐上课出错呢!”同事哈哈笑了。
我说的是大实话。从1990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24个年头了,无论在哪个单位,无论教材如何变化,我从未产生过脱离教学一线的念头。多年坚守三尺讲台,我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烂熟于心,上课能够旁征博引,科学性和趣味性并重,受到学生的欢迎,这点,我很自信。但不备课就上讲台,却一次也没有过。在我看来,教学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将教材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要点,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通过教材这个载体,告诉学生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给我们的人生何种启发,换句话说,就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智慧。这就不是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能够做到的,就需要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开发好教材,选择好史料,引导、启发学生去思索和探究。没有充分的备课,不在自己头脑中将课堂流程思考清楚,并一遍遍地演习,做到驾轻就熟,就很难在课堂上出彩。
再说,教学是一项具有很强挑战性的工作,教三个班的课程,尽管教材内容相同,但在每个班中的讲授不会一样,每多上一节课总会发现一些教学的纰漏,总会有一些新的感悟,这就需要将教案更加完善一些。将每节课都上成自己最高水平的课,才是我的理想,这样的追求,也是我每上一节课都要备课的动力。
昨晚辅导自习时,读了报纸上一篇《为师当学梁实秋》的小文章,与拙文开头同事来访的情景相类似。文中说梁实秋先生晚年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书,并担任英语系主任。他有一条规矩,每逢周四晚上不见客,因为第二天要给学生上课,他得备课。有朋友问他:“你教了多年的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对这些应该是如数家珍了,还要准备吗?”梁先生说:“这么多年,我上课前一晚都做准备。有时候,靠在椅子上,自个儿静静地想,说不定就有了新了解、新发现!”其严谨态度,于此可见一斑。梁实秋是大师,我不能比,但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只要上讲台,我必定要备课,要在备课本上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想法呈现出来的,不然,我就不会安心。
2009年以前的备课本在搬迁新办公楼时,被我丢弃了。如今想来有些可惜。这几年的备课本我都留存着,看着这些自己劳动的成果,我也有一种自豪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