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舌(6)
学校应该是最具文化味的地方,可惜,近年来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少文化了。某校长在一次教职工大会上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声音洪亮地宣称“结了一个大硕果”,让人笑喷。这只是一例。教书育人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应该是读书人,可如今有几人还潜心读书,并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读书?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一年没有读过一本书的教师大有人在。这样的景况,无法不让人忧虑。
相比于教师不读书,不学习,学校里弥漫的功利气氛和行政化趋向危害更甚。教学就是让学生考出高分,舍此别无所求,已然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目标,固然与不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关,难道与教师个人就没有关系?为稻粱谋,没有错,但绝不能仅仅为稻粱谋,物质利益之外,师者还应该有高雅的精神追求。但环顾左右,这样的人鲜矣哉。一些教师用尽或逼迫或诱惑等软硬兼施的手段,使所教的学生考出了高分,收获了诸如名师、优秀、模范等一顶顶高帽,便沾沾自喜,真的以所谓的名师自居。很熟悉的某个教师,最拿手的做法就是学生背诵不出所学内容,就不让学生吃饭,学生做不完作业,就喊到办公室里眼盯着做完,并不在乎学生是否耽误了其它课程的学习。结果,他这一门课程的成绩上去了,他也被表彰为各种层级的名师,盛名之下,奖金补贴也来了,确乎达到了名利双收。尽管这个老师从不会去主动读书,从不会真心关注学生的未来,但他依然是学校领导眼中的宝贝疙瘩,是学校要求教师们学习的标杆。
还有“名师”被提拔到某个管理岗位,当“官”之后就迅速变脸的各种故事经常在学校上演。目力所及的学校,“官”的数量都不算少。有的“官”在当初是普通教师时极谦逊,很和蔼,一旦为“官”则马上板起脸孔,教训起普通教师来,那叫一个声色俱厉。有的则是腹中空空,要学问无学问,论人品缺良行,潜规则上位后立即张狂起来。对待这样的“官”,我往往是避而远之,他做他的“官”,我教我的书,两不妨碍,相安无事。这几年,教师精神压力增大,职业倦怠频发,是学校缺失文化,教育生态越来越不堪结出的恶果。什么时候,学校文化味浓了起来,什么时候教育就能真正振兴了。可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