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待名师评选名至实归
最近几年,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充分认识到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而都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名师队伍培养,出台了遴选名师的相关办法,大力表彰部分名师、学科带头人。此举对于促进本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对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高效开展,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各地的名师评选热,并没有造就出一批如李吉林、于漪、魏书生、钱梦龙那样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真正名师。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急功近利,名师评选从标准到程序都存在偏差,致使评选出来的名师不“名”,不仅起不到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反而冷了不少一线教师的心。
纵观有些地方评选名师的办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评选标准不客观、不全面。一些地方的名师评选依据的标准,只是教师在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中获得的名次,看教师在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文章,在统考、中考、高考中所教学生的成绩等容易量化赋分的内容,而没能恰当地反映教师思想水平、教育理念、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等不易量化却能真正体现教师素养的项目。相对简单化的评选标准,无法涵盖教师的全部工作内容,不仅无法评选出真正的名师,还会给教师以误导,导致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某教师就是靠加班加点抢占其他学科教学时间、加大学生作业量等“非常手段”取得所教学科高考高分而获得名师称号的。不难看出,在这位名师眼里,学生的身心健康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数和名次,为此就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名师岂不把广大一线教师引入歧途?
其次是评选程序单一,过程不科学。目前的名师评选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独家操办,评委多由教育主管部门各处室负责人担任,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说实话,真正了解教师的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而是学生、同行、家长和学校领导,因而名师应该同时被这四部分人赞赏认可。可在现实的名师评选中,学生、家长的意见被排斥在外,同行和学校领导的意见或听或不听,而且评选过程就是看教师的申报材料,导致学生对评选出来的名师多不知晓,社会也无反响。同时,由于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少数主管领导,也容易使评选变成拉关系、投门子的大比拼。有的地方在名师评选过程中就掺入了商业元素,搞短信投票、网络投票、亲友团拉票等类似“快女超男”海选的形式,更是让评选活动走入了误区。
再次是评选范围狭小,评选结果难以服众。不可否认,每个地方都有一批重点校和示范校,是当地教育的“脸面”。为了扩大这些学校的影响,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给他们分配名额,限期打造出名师。在名师评选时,也自然把目光聚焦到这些学校上。而在实践中,评选出的名师的确绝大多数出自重点校和示范校。这种状况,对众多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很不公平,因为这类学校的教师本身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在名师评选中再遭歧视,必然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价值取向显然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要让名师评选真正成为正确引导广大教师成长并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就需要改进现行的名师评选办法。各地应认真研究本地教育实际和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可行的评选条件,广开评选渠道,综合各方意见,完善评选程序,加强民意监督,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把那些真正有思想、有见地、有创新精神、有工作实绩的教师推举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