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西学到中国的第一人——利玛窦
利玛窦(1552——1610),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生于意大利中部的马知达拉城,十九岁时成为一名耶稣会员。1578年,他应耶稣会总会长之邀,到印度果阿进沙勿略创办的修道院攻读神学。明万历十年(1582),在葡萄牙殖民者支持下,他受命到达澳门学习汉语,做前往中国内地传教的准备。次年,他偕同另一名意大利籍教士罗明坚到达广东肇庆,向地方官员赠送厚礼,获得了一块空地建成寓所和一座小教堂。为了便于同中国人接触,他采用中国姓名,仿效中国僧人,剃发剃须,穿和尚服。同时,在教堂接待室中陈列西洋镜、自鸣钟等物品,吸引群众到教堂听讲。万历十七年,利玛窦到韶州。他敏锐地意识到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要在中国立足传教,必须适应中国的国情,将天主教教义和孔孟儒学融合起来。于是,他开始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熟读四书五经,并从万历二十二年(1594)起,在士大夫瞿太素的劝告下,改穿儒服,头戴儒冠,与人交往常常引经据典,被称为“西儒”。以后,利玛窦又到江西南昌和江苏南京活动。万历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在华耶稣会会长,更明确地提出了“耶儒合流”论。五年后,利玛窦在传教士庞迪我的陪同下进入北京,觐见了明朝神宗皇帝,“献天主圣像、圣母像、天主经典、自鸣钟大小二具、铁弦琴、万国图”等。他借用儒家词语向皇帝传教,得到明神宗的首肯,批准他长期居住北京传教,并赐给一所住宅,天主教开始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万历三十八年(1610),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葬在皇帝赐予的墓地上。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达二十八年之久,以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方式,广泛结交士大夫阶层和统治集团,以其博学赢得了他们的推崇,当时身居高位的一批名流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都与他交往密切。利玛窦不仅是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奠基者,而且成为最早把西学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数学方面,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开端,对我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还编译有《测量法义》《勾股义》和《测量异同》等。利玛窦同李之藻合作编写了《同文算指》《圜容较义》两书。
在地理学方面,利玛窦亲手绘制了一幅地图——《山海舆地图》,向士大夫展示,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还将所携带的《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他在南昌等地编印的《天学实义》《乾坤体义》中,介绍了地圆学说,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把西方经纬度线测量技术介绍到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为后来康熙年间任用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打下了基础。
此外,利玛窦还向中国公卿士大夫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兵器、屯田水利、音乐等西学。徐光启就曾向利玛窦学习过火器制造,是精于西洋枪炮制造方法的第一个中国人。在介绍西学的同时,他也把中国的儒家经典译成拉丁文介绍给欧洲人。
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无疑对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他之后,更多的耶稣会士来华,他们成为中西文化接触的媒介,对“西学东渐、东学西传”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