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新华网,特此说明)
向陶行知学什么,怎么学
《中国教师报》第390期
今天,有数以万计的学校和教师在学习陶行知,陶行知的很多名言警句被中国千千万万所学校“铭记”于墙壁,成为无数教师、校长的口头禅。许多学者也提出,中国教育应该回到陶行知。但是,向陶行知学什么、怎么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近日,各位网友在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读者论坛,围绕“向陶行知学什么,怎么学”展开了热烈讨论。
尊重是教育的最佳秘方
永攀:“四颗糖”的故事,之所以一直为教育界津津乐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一颗宽容之心,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陶行知对学生不是和颜悦色,而是严厉地训斥、惩罚,也许这个男生不仅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头脑那么冷静,看待问题那么清晰。因此,尊重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最佳秘方。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更多的时候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老师就是管学生的,学生有了错误轻则严加指责,重则惩罚打骂。殊不知,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尊重学生,平等看待学生才是一位教师的明智之举。
一块石头: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包含着很高的教育艺术,它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深远和巨大的。不可否认,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仍有许多教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狂风暴雨、疾言厉色地训斥,就是一味贬低挖苦学生,结果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逆反心理,既导致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又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批评在于唤醒学生的良知,启发学生的觉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愿望。这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在赏识学生的基础上批评学生,教育学生。
乡村教师陈:陶行知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教师如果没有真挚的爱就不能教育学生。我认为,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便产生了良性效果。教师和学生无论在人格上还是地位上都应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平视学生”,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偏向。
学中做,做中学,教育需要行动
百年孤独凤凰:我认为首先要领悟和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情怀,其次是教育思想,最后是教育方法。
康丽:陶行知之所以有那么多赞誉,就是因为在那样一个乱世,在那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是切切实实地在做,而不是光说不做。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和现状,我们不能都归结于体制和环境。如果大家都只埋怨不做事,那就没有陶行知,没有晓庄师范……所以,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有希望。否则,谁都不做,何谈希望?理论和思想都来自于实践。
崔英强:教育远离了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没有接地气的教育!想要教育走得远,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必须扎根社会生活。
徐忠林:我们学习陶行知,就是要学中做,做中学,关键都是一个“做”字,教育需要行动,需要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做教育行动家。因此,学习陶行知不在于形式,贵在践行。
秋枫:陶行知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知行合一,而我们现在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光有“知”而没有“行”,还要推广自己的理念,这是很可怕的。
比思想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和精神
小弱:比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因为赋予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什么样的意义,他的人生便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而决定这个意义的,就是其人格和精神。假如陶行知是为了名和利去办教育的,那么他也许就只会收获一时的名利。
但他是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所以,他就成了大家敬仰的教育家。这值得我们思考。当今天的教师本着养家糊口的目的走上讲台,当有些教师把自己的名利看得比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时候,我们的教师能成长到“多高”?我们还能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吗?
社会尊重和认可的是我们所赋予“教师”这个角色的意义,而不仅仅因为“教师”这个角色本身。当我们在抱怨社会不尊师重教的时候,应该反思,我们教师到底做了些什么?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必须课改的原因。
浮萍赏花:一语中的,现在的教师缺失了“教师”内涵。
雨夜闻竹雨:不为困难找借口,要为干事想办法,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
我们离真教育有多远
小弱:做老师一定要“真心”对学生,对着学生,不可作假,不可撒谎,不可耍手段。四颗糖的故事,在很多老师看来是故事,但是我觉得,陶行知心里真是那么想的。学生通过这件事,感受到了陶行知的真诚。所以说,看似四颗糖感动了学生,其实是真诚和对学生的尊重感化了学生。而如果把“四颗糖”当作手段,效果就差多了。所以,当教师把最真的自己给学生时,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赵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事”,做真人做真事,才是真的教育。以公开课为例,已经成了不知要预演多少遍的表演课了。前几天,读初一的女儿说有很多陌生的老师给他们上公开课。老师讲课前,有的给学生发笔,有的发巧克力,以便上课时积极配合,培养感情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太急功近利。还有的老师嘱咐几个成绩好一点的同学,在老师提出问题没人回答时,抓紧举手回答,以免冷场,等等,不一而足。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不知道,我们离真的教育到底有多远?
微风细雨:知而行,行而知,教育在于实践,生活的教育,才是真实可感的,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而我们的教育呢,你看离生活有多远!书本远离生活,考试远离生活,课堂远离生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远离生活。哪怕是学习陶行知,很多教师也只不过走个过场,发篇论文,借陶老加点薪水,一场活动之后,多少教师喜笑颜开,论文有了,职称定了……但我们的教育离陶行知也更远了。
一家之言:真诚不是浅层次的,更不仅仅是形式,而是应该真正让学生从心底、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你的真诚,学生们是能够感觉到的!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教育
李炳亭:教育的根源在体制?这是推卸自己的责任。教师可能改变不了体制,但你依然可以改变课堂,假如你连课堂都改变不了,那你改变自己行吧?改,就是尽可能“人本”一点;改,就是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然成长;改,就是信仰学生!你记住:信仰学生!展开了说,是老生常谈的那16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一块石头: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教育。我一直认为教育环境不佳,与我们每个教育人都有关系。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总可以改变小环境,努力在自己任教的班里做些改革,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总是可以的。
舞动青春:体制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要灵活变通,凭能力和良心教书。学习陶行知要学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的能力,把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时刻注意提升学生的能力,不要把学生教成了书呆子、考试的机器。我们既要和社会合拍,又要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能把学的和做的分离开来。否则,我们就是伪教育的执行者,拥护者。
乡村教师陈: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要学会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以上部分发言人名字为网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