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钱之问”求一解

(2010-09-16 07:37:1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为“钱之问”求一解为“钱之问”求一解

    近来,陆续读了一些记录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生活、工作、学术发展的书籍,譬如《陈寅恪与傅斯年》《我的父亲顾颉刚》等,颇有些感想。感想之一就是民国时期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思想活跃,大师级人物倍出,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识分子收入高,当是最重要的原因。学术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更需要无忧无虑的生活做后盾。

    今天人们对“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钱之问”求解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却忽视了,那就是极大地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让他们不畏稻粱谋抛却功利心有闲有趣去参与学术研究。

    民国时期,特别是1912年到1936年的“银圆时代”(这24年,中国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银圆,而不是后来的纸币,因此,把这一时期称为“银圆时代”)中国的物价基本平稳,因粮食丰收,部分农产品还有所下降;工业品方面,由于欧、美、日展开商品竞争,棉布和石油等洋货还降价促销。

    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待遇很高,据新华网报道,在20年代,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胡适、辜鸿铭、马叙伦、蒋梦麟、沈尹默、马寅初等人的月薪为280元。当时的1块银圆在上海可买7斤猪肉。

    胡适1917年,不满27岁就到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英文修辞学课程,他在美国所写的博士论文就作为北大哲学课的讲义。当时,他拿260元的月薪,相当于今人民币10000多元。而他住的北京大学教员宿舍是免费的,9元的伙食已很丰盛(当时北大的学生在食堂包伙仅4两银子即5、6元),每月还有200多元节余。

    1925年6月清华研究院成立时,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导师”的月薪是400元。1935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后,为招聘贤能,清华大学颁布规定:教授月薪300—500元,每位教授可拥有一栋新式住宅。陈寅恪到1937年上半年,月薪已达480元,是清华教授中薪水最高者,其父陈三立也从南京迁到北京城内居住,一家人生活稳定,无忧无虑。平时城内与清华园两面家务都由仆人打理,省心省力,大事小事均可通过家中电话随时联络。

    除工薪收入外,知识分子的稿酬也丰厚。根据1922年10月梁启超和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的通信,梁著《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版税为40%;而梁启超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20元(约合今人民币800元)。

    鲁迅从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世,24年中,日记的主要内容就是记录收入情况,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元,约合今天人民币480万元。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9年,完全靠版税和稿费生活,每月收入700多元,相当于现在的2万多元。而当时上海一个四口之家工人的每月生活费不到40元。这些收入充分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这得益于他殷实的收入。

    不独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也比较高。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筹措教育经费,将小学教师的月薪增至20元以上。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学的月薪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学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间,可买1两黄金。1935年,汉口的金价最高90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其他行业的情况如何呢?

    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与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如何,不说也罢。“钱之问”振聋发聩,但知识分子待遇若不大幅度提高,破解仍遥遥无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