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师德“一票否决制”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随着媒体上对个别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性侵犯等违法行为的披露和教育系统中钻营投机、沽名钓誉活动的增多,人们对师德产生了许多疑惑,可以说教师的声誉有每况愈下的势头。对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是非常重视的,他们在加大教育力度的同时,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整治措施,其中部分地区推出的师德“一票否决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可否认,在教师评优晋级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促进教风的改进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也应该看到,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实践中很难科学地实施,若片面地强化这个制度,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
在我们看来,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就在于“师德”的具体范畴很难界定。平心而论,一涉及到“德”字,虚的成分往往大于实的成分。尽管实行这个制度的地区都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教师的日常行为准则,若违反了这些规定就实行“一票否决”。但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各有特点,一律要求教师用循循善诱的办法去教育学生,不一定都能奏效。再说,“师德”包含的范围很广泛,那些没有发生在校园内部但明显违背道德的事情,你怎么去衡量和评判?
其次,我们不能不提防的是,由于师德“一票否决制”难以具体量化,这个办法很容易成为人治的“武器”。在一个学校里,究竟谁的师德合格、谁的不那么合格、谁的不合格,到底有谁说了算?有的学校采取教师职业道德考试的办法来评定,但书面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就一定师德高尚吗?有的学校采用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的方式,但得分高的教师往往是那些平时很会搞“关系”的教师;还有的学校干脆让学校的领导来评定教师的师德,这更不可取。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领导在评优晋级时,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教师网开一面;对那些曾经与自己有过节的教师,则千方百计加以压制。面对这样的领导,你能指望他把师德“一票否决制”公正合理地实行下去吗?在他那里,师德“一票否决制”
恐怕成了他打击报复“异己分子”的“遮羞布”而已。再说,在师德“一票否决制”下,是否有教师专门去投学生所好,不再严格管理学生,也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教育是专管育人的特殊行业,师德“一票否决制”尝试一下未尝不可,但千万不要高估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