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鸟眼看市 |
分类: 学习 |
但这个梦想的杀伤力很大。
且不论涨停,从2006年4月9日到今年的4月8日的241个交易日,如果全仓每天涨2%,去年的1万元就变成118万元;而同样的假设中如果每天涨5%,恭喜你,你这位万元户一年就成功“转型”为拥有12.78亿资产的巨富。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每次股市大行情来临时,几乎所有暗示读者能实现上述梦想的书籍都是抢手货,但《股票作手回忆录》与众不同。
人性“保鲜”术
“华尔街没有新事物,今天在股票市场发生的一切都曾经发生过,并且以后还会发生”,主人公杰西?利维摩尔说。类似的话很多人说过,但85年前他说这话时就比一般人更有资格。
“我将回答你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利维摩尔告诉作者埃德文·拉斐尔———就此拉斐尔获得了一个机会,一个任何其他记者都艳羡的机会。
1893年左右,在一家经纪公司做小伙计的初中生利维摩尔发现了他的投机生涯中的第一个秘密,上涨和下跌的时候,股票价格总会呈现出某种循环往复的现象。直到几年后,他才能明白,使量价变化能够自我复制的原因是人性。
人类有两大动力:爱和贪婪,当贪婪强劲驱动股市中的投机时,利维摩尔如是断言,“股市里只有两种情感———希望和恐惧。问题只是,当你该恐惧的时候你却满怀希望,而该满怀希望的时候,却又十分恐惧。”
人性往复地折射在交易上,促使利维摩尔持续无情地将投机客,尤其是想轻松牟利的跟风者———包括某些状况下的自己,当作“小白鼠”剖析。
他就此概括出的弱点包括:不劳而获的动机———跟风者受到盲目贪婪或赌博刺激的驱使;买卖的时机———太早或太晚都一样糟糕;侥幸心理———跟风者常常给自己的交易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1907年,利维摩尔赚得第一个百万美元;1915年,输掉所有的几百万资产;投机股票和农产品市场赚了几千万,但又悉数输掉,而后又卷土重来。数度跌宕起伏,使得利维摩尔有充足的机会体察自己的感悟,“我输是因为我有时脑子不听使唤,不按自己的游戏规则进行交易”。
从我大约10年前第一次接触《股票作手回忆录》后,每次大牛或大熊来临的时候,我都会重读一遍这本书,每次都会感慨于股市的额外价值———如同一只不需要插电的绝妙冰箱,将储存在其中的人性(尤其是劣根性)保存得青葱翠绿。
命运:最大的投机
《股票作手回忆录》在国内有好几个版本,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这个版本仍有自己的看点———不但包括了80多年前首版时未包括进去的但刊载在《周六晚间邮报》上的文章,还别出心裁地在每章开头附上作家兼金融历史学家查尔斯·盖斯特的评论。
在拉斐尔描述利维摩尔第一次走出百万债务泥潭的经历时,盖斯特说:“在20世纪,脱离债务相对前些年要更加人道。到1800年国会推出第一部破产法时,债务人服刑是那些欠债还不起的人的规范。”
但即使如此,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想见利维摩尔当时的压力。
“在此后惨淡的4年中,赚钱的机会就是没有。虽然如此,我还在苦苦挣扎,还想赌一赌,其惟一的结果是增加负债……似乎我的一切都出了问题”,利维摩尔再度进行反思并得出结论:主要问题是来自自己对所欠钞票的忧虑,“我一直想着这事,从来就没把它放下。”利维摩尔与所有债主沟通,让他们中的大多数同意了自己的破产决定,并在此后的大多数时间中避开接触行情的机会,直到他所看重的伯利恒钢铁出现他所期望的数字信号。
晦气在此后一扫而空。1917年,他还清了已被豁免的100万美元债务,“事实上,我不是同一个人,因为过去的我一直被骚扰,所以出错,而现在的我却心情平和,不做错事。”
重新回到舞台的这个金牌投机客,拿出部分利润为家人购买了年金保险,“只有这样做,我的妻子和孩子才会安全,不受我的影响。”
1940年利维摩尔在纽约饭店的衣帽间自杀了,留下的遗言中自述一生为一个“失败”。盖斯特评述道:“市场心理学指出,从事投机业必定要付出代价。”
附金股一览表,除杭萧为减持外,其余均为持有:
1
10
11
12
13
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