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电影发展简史》序

标签:
贵州大学黄俊杰文化教育 |
分类: 影视美学 |
我在省文化厅工作二十余年。其间,深感贵州文化资源特别是艺术资源十分丰富,独具特色。但认为对其研究不够,系统性的著述出版不多,对深化改革、对外宣传、查阅史料都不便。我退休以后,感到有时间了,于是约请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何积全同志一道,计划编辑出版一部《贵州艺术史》,并约请各个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参加编撰工作,当时还得到时任厅长徐圻同志的关心支持。《贵州艺术史》从2009年启动到现在经历了十多年时间,由于艺术门类多,历史跨度长,涉及内容广,其中有较多篇章是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讨论,几经修改才最后定稿的,以致到现在才算基本完成,等待出版。
《贵州艺术史》其中的“电影艺术史”一章是由黄俊杰、蒋芹两位同志撰写。黄俊杰同志是贵州大学文学院从事影视艺术美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影视艺术研究理论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在省内高校系统中最早进行影视美学教育的。上世纪80年代中叶即已在大学本科率先开设了电影课,接着本世纪初又在贵州大学开设了影视美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开始招收贵州第一批影视美学研究生。一直到2008年退休,他始终专注于对影视艺术本体的理论研究,并培养了一批影视专业人才。蒋芹同志上世纪80年代初就在我省著名的电影刊物《电影评介》工作,20多年间先后任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之后还担任了省电影公司经理兼书记。长期的工作实践,使她对贵州的电影发展历史较为熟悉。委托两位同志撰写《贵州艺术史》的“电影篇”,是由于他们手中有材料、心中有数据,驾轻就熟,已于2015年前又快又好的完成了撰写工作。鉴于《贵州艺术史》还没有出版,两位同志便在所撰写的《贵州艺术史》“电影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补充,增加了2015年至2019年间贵州电影发展的一些新内容、新情况,取名《贵州电影发展简史》,准备单独出书,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在贵州电影近100年的发展史上,像这样比较完整的把贵州电影的历史著书成册应是首次。2019年贵州省老艺术家委员会出版了一本《贵州电影春秋》,它是以图片为主,其主要的内容是介绍从贵州有电影以来至2011年止,贵州籍电影编剧、导演、演员以及电影评论的情况。相对来说,《贵州电影发展简史》内容更为丰富、完整一些,其中包括:截止到2019年以前贵州各个时期的电影创作、电影评论、电影理论研究、电影教育、电影发行放映以及贵州的新生代导演的基本情况。
贵州有电影的历史到现在为止,已有97年(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贵州电影始于1923年,在南明中学的校庆上放映英国拍摄的《动物影片》)。贵州历史上因地域封闭,使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但电影发展却不容小视。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建国时期,不管是改革开放还是加入WTO以后,每一个历史时期,贵州电影人都创作、导演了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电影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像1937年拍摄的《密电码》、解放初期拍摄的《一场风波》《云雾山中》、改革开放后拍摄的《山寨火种》《良家妇女》《无名三侠客》、加入WTO后拍摄的《扬起你的笑脸》《少年邓恩铭》《侗族大歌》《无名之辈》《地球最后的夜晚》。有一些电影还在国际、国内的电影节上屡屡获奖,像《良家妇女》《山寨火种》《扬起你的笑脸》《侗族大歌》等等。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如:李宽定、蔡葵、袁浪、犹学忠、陶明喜、丑丑、毕赣、饶晓志、孙飞虎、刘怀正、宁静、马少骅、刘孜、聂远、章宇······
编写贵州电影史,是为了以文字或图片以及影像艺术的方式记录下在贵州这片热土过去、现在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以供后人了解或借鉴。贵州电影曾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省市的电影发展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贵州和贵州的艺术电影,立足本土、贴近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展现贵州的电影。也希望他们像黄俊杰、蒋芹同志那样能继续把贵州电影发展史写下去。
贵州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净土,其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完美结合,构成了贵州文化的坚实基础,这是贵州电影创作的源泉。期待贵州能拍摄出更多、更好的影片,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
难能可贵的电影史料
蔡 葵
贵州虽然没有电影制片厂,但也不乏“借鸡下蛋”的艺术成果。梁少华和舞台艺术家黄耀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据侗族民间传说编著的黔剧《秦娘美》,由苗族作家伍略作品改编的歌舞剧《蔓箩花》,以及随后由作家李云飞执笔编剧的京剧《苗岭风雷》,都相继被搬上大银幕,摄制为舞台艺术片。
在2010年以前电影处于“胶片时代”,本省没有电影制片厂要出电影创作艺术成果是比较难的,所以那时业内有一句警示箴言:“小心触电”。不少写电影文学剧本的人,倾其一生努力,甚至还有的“倾家荡产”也未曾有一部电影问世。如贵州从事了若干年创作的电影家协会会员李玉池、宋科炳等,文学剧本多次获奖,并以多部电影剧本结集公开出版发行了专著,直至晚年都未能有一部电影成片。还有过去我在长影改稿时遇到一位农民作者,为了电影创作把家中猪卖了,牛卖了,房子卖了也未能成功。可见当时“小心触电”的忠告,是由衷的。在此期间,贵州电影人面对现实,并未被客观条件限制住,更未被难倒,仍然义无反顾顽强的努力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贵州电影创作出现了突破性进展,由贵州人编剧的《山寨火种》《火娃》《毕昇》《血溅秋风楼》《无名三侠客》等,一个接一个地被长春、北京、上海、珠江等电影厂搬上了大银幕。这个时期在贵州涌现的电影剧作家,艺术成就最杰出的应为李宽定和犹学忠。李宽定编剧的《良家妇女》《山雀儿》《残照》三部农村题材的探索片,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犹学忠的《林中迷案》《业余警察》《谋生奇遇》题材多样化,主题鲜明,可视性和娱乐性俱佳。这是我非常敬佩的两位贵州电影剧作家。
在胶片时代,贵州电影史上还有两个方面比较显著。一个是儿童电影,先后出现了《火娃》《扬起你的笑脸》《会说话的风筝》《网络妈妈》《少年邓恩铭》等,有七八部之多,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史无前例。再方面也就是从贵州大山走出去的影星罗军、周克、井立民、刘怀正、孙飞虎、夏宗佑、贾盛云、马少骅、宁静等,在全国知名度颇高,也是贵州电影史上突出的闪光点,艺术形象已装在广大观众心间,是不会忘却的。
另外,那时贵州电影史上,因为出现了一个《电影评价》期刊杂志,在电影评论上令世人瞩目,刊物在全国电影界为贵州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全国独树一帜,出版发行量很大,颇有社会知名度和读者声誉。
以上说的这些,皆因贵州无电影制片厂引出的话题。而到了2010年之后,胶片时代结束,贵州也进入了电影数字化时代,摄制成本大弧度下降,工序也没有那么纷繁复杂,门槛相应降低了,便捷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贵州出现了电影制片人,也就是“老板”,有的还兼编剧,兼导演,一肩数职,自由度加大,创作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并与世界接轨。対有无电影制片厂也就不在乎,无关紧要了。过去贵州拍电影要“求人”,看别人脸色,寄人篱下,任人“取舍”的被动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一去不复返,自然而然的渐渐消失。电影艺术创作的主动权,也开始掌控在“新生代”手中,自由自在的在电影事业上尽情发挥,大展身手,纵横驰骋了。这样可喜的情况,在本书中所占篇幅不少,这里就不赘言了。
这本书,内容分为十章和若干节。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前夕,再到新时期,对贵州电影史进行了梳理和简述;还有电影评论,电影教学、电影理论研究以及贵州电影发行放映等,从诸多方面写出了贵州电影的发展轨迹及艺术成就,史料性较强,也较全面。书中有所择重地对贵州新生代导演和大学电影专业教学,作了浓墨重彩的介绍与阐述。其中对业绩突出的丑丑、陶明喜、毕赣、鲁坚、饶晓志、饶子君、蔡宇、陆庆屹、张家瑜、黄华、潘一瑞、唐煌、吴娜、邓科、杨茗杰、罗汉兴、杨恬子杰等等贵州新生代导演,着墨不少,都有十分生动感人的描写。对大学电影教学中,在电影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以及电影美学等方面,有突出建树、突出成就的教授、副教授如黄俊杰、贺祝平、李俊、李孝文、林华、夏燕、李颖、刘可文、安燕、邹璿等,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也多有描写、评介,值得一读。
由于此书并非“官方”出版物,受到“业余”写作条件所限,加之著者独立思考,有个人创作构思、整体结构和内容取舍自由,也就见仁见智了。我想如果再对从贵州大山里走出去成名的电影演员,也多少给一点儿笔墨,肯定有不少读者群,也最有“卖点”,可惜书中被割舍掉了。再有结构上如能从“胶片”和“数字”两个客观存在的历史时代划分,对贵州电影史的发展脉络可能就会更清晰、更有层次,更有时代感。虽然如此,总体上看却是瑕不掩瑜,不失为贵州电影难得的史料。
注:蔡葵: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老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影视艺术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