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中文系1962级校友纪念校庆120周年组诗

标签:
贵州大学黄俊杰教育历史情感 |
贵州大学中文系1962级校友
纪念校庆120周年组诗
七绝忆校园
李子和
花溪河
花溪河绕校门前,泅渡潜游笑语喧。
五十余年春梦杳,照人碧水自潺湲。
黄
求经问道此淹留,一别倏忽五十秋。
午后廊前花气暖,自今犹记小黄楼。【1】
朝阳村
朝阳名美冠前村,绿树晓风初日暾。
如今栉比皆摊挡,优劣颇难名实论。
一
求经曾在此居留,砥砺切磋历五秋。
清夜弦歌时奏响,斑斓灯影映红楼。
二
寻幽访胜过溪桥,杨柳堆烟燕语娇。
最爱棋亭茶苑里,高谈阔论且逍遥。
三
麟山顶上放声歌,年少轻狂互唱和。
结伴秋风明月夜,琴音拨动碧溪波。
花溪绕校镯,冬泳戏寒波;
恪守老学府,七旬艳卉卓。
梦醒聊读贵大宫,图书楼底始发萌;【2】
少别故土郎当岁,终去黉门古稀翁;
花样年华勤奋苦,耆耋嗜卷蛀书虫。
桑园已是陌生地,融入花溪潕水同。
红
云谲云诡常忧虑,劳力劳心复兜鍪;【3】
一载一层朝上进,半真半幻向心流;
溪
棋亭茶苑未分清,唯见勤学苦径行。
岁末三朋书为伴,龟蛇麟岭放鸽亭。
教育生产相磨合,周家寨与养牛坡。【5】
栽秧割谷会笼草,滚打摸爬不卡壳;
四清晴隆【6】七月整,五年溪水一模脱;
誓师大会服分配,工作职责要显活。
贵州大学120周年校庆感言
百年战乱燹烽浓;
幸我黉门黔地中。
杨家山前集志士,【7】
花溪河畔聚群雄;
林荫森秀曾潜虎,
绿水清泉再育龙。
蓝湛殷期青黛胜,
辈出贤士建奇功。
七绝广播山
(平水韵)
跃进楼前一秃鸠,【8】
俊杰登广播山有感
(一)
重觅故地探旧踪,
人老物非两不同。
当年同窗今安在?
红楼只在记忆中。
(二)
人生易老天难老,
往事如烟如梦遥。
且将岁月收拾起,
还我健儿旧吾曹。
俊杰近日独登广播山,睹物兴怀,系念故人,
有所摄风景并七绝一首以寄,因感而赋。
五十八年此地游,
男生齐聚住红楼。
风流云散人皆老,
独觅遗踪向晚秋。
二
如烟往事意如何?
人生老去不须叹,
历尽酸甜谢佛陀
———————
作者简介:
李子和,老贵大中文系1962级校友,原珠海市社科院研究员;
陈金吉,老贵大中文系1962级校友,原黔东南州教育学院副书记;
黄俊杰,老贵大中文系1962级校友,原贵大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注:
【1】当年中文系教学楼,即今东校区博学楼前的二层楼房,外观黄色,故名。
【2】即今贵大出版社底层。
【3】兜鍪系战士头盔,代指兵士。这里喻指学生的军事训练。
【4】因文革故推迟一年分配,作者留校任教。
【5】当时的教育方针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学校设有农场供学生劳动锻炼。贵大有周家寨和养牛坡两个农场。前者董家堰山上,后者即今西校区附近。
【6】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文革前夕,前后几届学生均被抽调到农村基层协助政府开展“四清”运动。本届学生被分派到黔西南晴隆县基层农村。
【7】贵州大学南校区即我党建政前的老贵大就坐落在此山的山麓。
【8】1962年进入贵州大学,全校男生均集中住在大跃进修建的四层红砖楼房里面,被称作“红楼”,故云“跃进楼”。一直延续到改开后的新千年代才撤除,修建了时下赵朴初题字的图书馆。与红楼相对峙的一座石头山光秃秃的,故喻为“秃鸠”。我们中62曾用钢钎打坑,从山下抬土倒进坑里栽树。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已经郁郁葱葱,乔木直冲云霄。2018年修葺一新,平整出上下两个供师生观景休憩的园林。水塔已撤出,保留了当年安放广播喇叭的水泥塔。另外还为已将骨灰撒在此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贵大校长陈希文先生立了一块墓碑,以志纪念。













修整后供师生休憩观览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