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格证”与“良民证”何异之有?

标签:
休闲 |
分类: 朗芸浪语 |
高校“人格证”与“良民证”何异之有?
文/洛朗
最近,上海交大要给毕业生派发“人格证书”的事件闹得可是沸沸扬扬。近日有文章证实,校方表示“人格证书”的确正在酝酿之中,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一看所含小项,本人不禁犯嘀咕:爱因斯坦等生性怪癖的天才们如生在上海交大,那就极有可能出现人格问题了,甚至可谓严重!
人格很重要。康熙说,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国人对这句话的道理都能给予透彻的领会,所以每每在信用危机发生时刻,总能听到将人格作为信用“担保物”的豪言壮语,甚至不惜将“人头”也搬来了。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在危机之际能够拯救于性命,甚至是更为高、大、全的东西,可以说足以让人对其人格以魅力。但是,人格谓何物?如何去评价一个人的人格的高雅、低俗,如何去品味、欣赏一个人的情操、作风呢?亘古不变的历史告诉,评价一个人的人格,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是某一个民族可以左右。人格这东西就譬如友情爱情,是重要,但是真要论斤算两起来,要么就会搞成行为艺术,要么就会让本来美好的概念市侩化、庸俗化。
此次上海交大首创的人格证,有公允之士已就如何将虚拟的人格给予公正的评价提出尖锐的问题:什么样的程序设计才能保证事关公民权利尊严的“人格认定”不会出问题?但是,似乎上海交大的人格产生程序则让人侧目:根据上海交大方面的介绍,先是班委会考评,然后学生所在学院、社团来给出初评意见最后由学校成立的专门委员会来审核。这样一步步,毕业生的人格就此成形。呜呼!感情上海交大的学生们在此前都没有人格了?!
人格的修为,诸葛亮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或许,诸葛夫子此番话语的还得费上一些口舌加以解释,但鲁迅先生则坦言告诫我们人格的构建之术: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因此,有心向往高尚人格追求的人,不外乎在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以修行完善自身品格。
此番上海交大将人格形式化,必将导致为了人格证者先失人格者的现象。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下,在就业形势的严峻形势逼迫下,相信没有一个毕业生会想领着一纸人格不健全的证书出去找工作。人格本是个动态的虚指,一旦实化,如何保证其可信度,如果学生被认定为人格较差,哪个单位敢要?因此,为了一个良好的人格证明,必将驱使学生们失去本身的操守去获取一纸认可!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个个人格良好,这样的认定又有多大意义呢?
一是谁来认定学生的人格?或者更加直白地问:学校在人格认定上有多大权力?对此,已有网友笑言:人格这东西,应该是上下铺的同学可能比常年难得碰面的校领导和教授更有发言权吧——但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公信何在?而如果让面都见不到的专家领导插手,莫非他们要提前修炼“隔空判人格”大法?而结合上海交大方面给出的人格产生程序,则让人不得不对其所谓的专门委员会给予无限的想象。或许,这就是上海交大方面在初期计划中唯一的活子,因为其构成人员的身份关系届时将可能扭转其首创的人格认证体系的形象,并以此钳制纷纷扬扬的舆论风口。
由此,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日本在东北强行发放的“良民证”。与“良民”相对应的就是“刁民”,意在区分“顺从”与“反抗”、“分化”与“瓦解”民众,进而实现永久占领中国的罪恶目的。那时,又有谁敢同“皇军”使“刁”?有的只是手无寸铁的“良民”和英勇抗日的“暴民”,而没有“刁民”。而上海交大所谓的“人格证”,虽不可与“良民证”相提并论,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意,所不同的是连鬼子都讳言的“驯化”终于由上海交大人格认证委员会来实行罢了。
对此,笔者不禁奉劝上海交大:拿这精力搞一些闹事,还不如多花点精力培养出几个人才,早日为国家添个“人格不怎么健全”的爱因斯坦来。否则,迟早也会明了杨时那话儿: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