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汇源果汁的印象主要是来看自那个充满诱惑力的广告,现实中倒是很少与此类含糖饮品亲密接触。象可口可乐那种碳酸饮料,更是避而远之。不为别的,想多活几年。
近期汇源果汁和可口可乐居然亲密接触起来,后者要收购前者,前者也乐意嫁作“他人”。这本来是一件“情投意合”的商业行为,但因为汇源果汁是中国的,可口可乐是老美的,“异国婚姻”受到了阻挠。
阻挠这个商业行为的不是别人,主要是大多数对汇源果汁有很深民族感情的国人。这些国人,一部分是汇源忠实消费者,大多数人还是出于民族情结。
经济一体化和开放经济,决定着商业并购是一件正常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对双方都有好处,应该促成其“缔结良缘”,这里面不能带有过多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日元大幅升值时,日本曾经买下了洛克菲广场,买下了好莱坞,当时美国人民感情也很复杂。但最后结果怎么样?日本是现在的日本,美国还是那个美国。只是一买一卖之间,卖的比买的精,赚了大钱,买的却承担了十年泡沫的代价。所以,有东西卖不是件坏事,大可不必联想过多。
国人要有更深层次的开放意识,要有更强烈的世界观,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这一点对于汇源果汁来说,如果排除非商业因素的话,无论是国人还是汇源本身应该想到的是:可口可乐为什么不卖?
可口可乐为什么不卖,不仅仅单纯是因为它的美国民族品牌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备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除了百事可乐在年龄细分上有所争夺外,在世界市场是没有对手的。当然,这不包括政府行为的限制,如印度多年不让可口可乐进入其国家,这种政治性的商业风险是另一个概念。
如同中国的茅台不能卖一样,哪怕有五粮液相当于百事但明显牵强性质的竞争。可口可乐以强大的品牌优势、产品独有的特性和独特的商业模式所构成核心竞争力,是其在市场上获取高额甚至是垄断性利润的最有利武器。汇源有没有这种性质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却在同质市场中与同行业对手进行充分竞争,又不能脱胎换骨,很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产品到了结束成熟期开始步入明显衰退期时,选择卖出退出那是绝对正确的选择,否则只有被淘汰。
但如果不是这样,汇源的果汁产品还很有竞争力,并在已经成为民族品牌的情况下,选择卖出是需要慎重的。要看到可口可乐争夺中国饮料市场的雄心,不仅仅如此,还有一个从碳酸饮料向果汁饮料市场空间扩展的问题,还有一个客户群争夺的问题。这种扩展和争夺,对其它类似汇源果汁饮料性质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为其引入了难以匹敌的竞争对手。
不仅仅如此,这种并购对国人的民族情结也是一个打击。虽然我们要有更开放的意识,但我们为什么不能以更强的竞争力让别人对我们更加开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走出国门,利用自己的品牌收购别人,实现一种漂亮的转身?
说到底,还是一个民族信心的问题。如果我们有卖了洛克菲广场和好莱坞,最后不但没有失去它们,反而有信心在赚了钱之后又回到自己手里的信心,那么,就应该自信的卖出汇源。这一点朱新礼恐怕也是这么想的。
问题是,汇源果汁是中国的可口可乐吗?美国是当年的日本吗?朱新礼还能再买回汇源吗?
可口可乐为什么不卖?如果不是为了商业炒作,这些问题是需要国人和汇源都好好想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