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盘为何跌个没完

(2008-03-18 19:44:11)
标签:

股票

分类: 实战交流
    股民问个不休,大盘为何跌个没完?现在就告诉你,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机构投资者战略建仓的需要
    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投机市场,只能做多单边市场,使得中国股市一直处于大涨之后必大跌的格局之中。机构做为市场的主力,其操作手法从来都是在低位吸足货后,配合着各种令人兴奋的信息,推动大盘不断上涨。并在中小投资者最兴奋的时候,悄悄地派发,之后就开始利用各种利空消息砸盘。对于主力来说,不将手中的剩余砸盘筹码抛光,将大盘砸到其目标点位,是绝不肯罢休。砸盘就是为了后面的炒作提供空间,也是为了收集到中小股民割肉的筹码。向来如此,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前两年的大涨行情,主力大举出货是在去年九月份,当时笔者还是非常清醒的,及时提醒了大家,并指出必须将6000点当顶部看待。九月份末至6124点顶部那一段,实际上是在大会利好的刺激下,主要靠散户推上去的。这个是后话,下面再说。
    之后大盘在机构抛盘打压下,一直砸到4800点。之后反弹至5500点,形成肩部一路下跌至今。稍微有点基础的投资者都明白,右肩的形成是主力第一波出货后,没有接盘了而再度拉高派发导致的。但这个右肩如果没有利空打压,很可能演变成三浪攻击,大盘很可能就此再创新高,这就是第二个话题:对于大盘下跌,管理层为什么不冷不热?
    二、为了牛市更长久,管理层乐见股市下跌
    两年大涨后来演变成疯牛市,这里有股改红利的功劳,也有基金和机构推动的结果。但基金和其它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策略上都是比较理性的。但大盘却变成非理性狂涨,以致“黎叔生气”,甚至有失控的危险,则是中小散户盲目跟风炒作的结果。
    两年之中,中小股民的“黄巾起义”有三波,一波是大盘从998点狂涨到冲关3000之前,大盘的非理性表现,让一个“227”给镇了一下;但仍一往无前,第二波又让“5。30”给涮了一下;仍然涨个不停,在去年九月主力开始大量出货之时,散户仍然在“跑步进场”的号召下疯狂炒作,全然不顾管理层的警告,从九月末到6124点筑顶这一段行情,主要就是中小投资者跟风拉动的行情。
    这一波行情在盛世预警以及大会结束到顶的预期作用下,大盘开始下跌,第一波跌到4800点,后又卷土重来,再上5500点,这个时候中石油上市,在“空军一号”的带头打压下,大盘一路下跌,直到去年年底。这一段调整是管理层乐见的,也是神秘资金和机构配合得非常好的一段。
    这本来就是一个“假摔”,但却赶上了个次级债,再加上解禁门、融资门以及其它利空消息的多重打压,好好一个大牛市,由“假摔”变成了真跌,到了至今需要救市的地步,不能不引起投资者和方方面面的深思。
    其实,打压大盘至合理区域的本意有三个。一个是挤压泡沫,使大盘更健康,牛市更长久;二是提前动手打出运行曲线,避免大盘上涨过快,引起奥运后股市大跌的效应。其本意就是让股市在奥运前以较低的点位上行,从而保持更持久的上涨;三是为了应对三月份一些未确定的政治因素,大盘处于相对低位,有利于掌握处理台湾问题的主动性。
    正是因为上述三个原因,所以管理层才表现出不冷不热,乐见大盘下调。但这个下调到了现在,就有些矫枉过正了。一些突发因素,导致大盘处于失控的地步,这样的教训的确应该吸取。
    三、中小投资者盲目杀跌的结果
    中小投资者追涨杀跌的思维,给股市带来了非理性的不稳定因素。如同大涨时跟风一样,在大盘正在快速探底时,又盲目跟风杀跌,是导致近期大盘不断下跌的重要原因。这种非理性,正中主力的下怀,也正是大盘将要调整结束的前兆。
    四、各种突发利空因素作用的结果
    雪灾、次级债、融资解禁以及其它诸多利空因素,都在近期不断集中涌现,为大盘的下跌推波助澜。这一方面上面已有所表述,不必多说。
    其实支撑股市的基本面没变,这一点温总理在今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得很清楚。大盘再怎么下跌,都是技术上的正常调整,只不过因为一些突发因素的出现,打乱的运行节奏,显得有点乱,需要捋一捋了。
    这个拔乱反正的工作,还真得从管理层出手救市开始。等三月份集中释放包括加息以及台湾闹剧的收场等诸多短时利空因素之后,很可能就是大盘新一轮行情的开始。
    大盘为何跌个没完?是因为还没跌到位。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同样,也没只跌不涨的股市,跌是为了更好的上涨。尤其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有那么好的一个基本面支撑,涨回去是迟早的事。对此,投资者应有充分的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