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江古商城景点传说之“米豆腐”被叫做“鸡蛋糕”的故事

(2013-11-02 14:22:32)
标签:

洪江古商城

传说故事

旅游

分类: 古城洪江

“米豆腐”被叫做“鸡蛋糕”的故事

   

      在洪江古商城,有一种特色小吃叫“米豆腐”,因形色外观很象蛋糕,因此,又别称“鸡蛋糕”。
    讲起这“米豆腐”,还有一段动听的民间故事。
    在很久很久的时候,在洪江古商城的杨家巷子,住着一个财主叫杨吉顺,平时总是精打细算,勤勤俭俭过日子,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还掌管着家业。
    杨财主有三个儿子,都已长大娶妻。大媳妇叫孟英,二媳妇叫冬秀,三媳妇叫季兰。三个儿媳妇中,最聪明最能干的要数季兰了,杨财主有心让季兰来管这个家,自己退下来好安享晚年。但又怕那两个媳妇不服。于是,杨财主想出了一个办法,给三个儿媳妇每人撮了一升米(2市斤),说道:“你们毎人用这一升米做一餐中饭,要让全家人吃的饱又吃的好,谁的办法、手艺最好谁就管这个家。”
    大媳妇孟英拿着这一升米思量着:“就这一升米又要一家吃饱吃好,那只有多放水,于是就煮成了一大锅粥,全家人吃了一餐。结果可想而知,老财主是很不满意。
    第二天,二媳妇冬秀想到大媳煮的粥,虽然吃饱了但并没有吃好。于是将一升米磨成粉,放入葱蒜煎成饼,全家人吃了一餐。由于味道不错,小孩们吃掉了一大半,大人们毎人只尝了一点,老财主也是不大高兴。
    第三天,轮到了三媳妇季兰,她既不煮粥也不煎饼,而是头天夜里就把米用水泡胀,第二天一早,把泡胀的米淘洗干净后磨成米浆,然后加水上锅煮沸,在煮制过程中,加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并不断搅拌煮熟后,倒入一个大盆里面,象豆腐一样冷却凝结后,季兰掂了掂份量怕有十来斤呢 。中午时分,季兰将制得的浅黄色凝结物,分切成指尖大小的方块块,先给每人盛了一大碗,然后将切粹的酸萝卜丁、蒜末、姜末、葱花、五香粉、醤油、米醋和油浸辣椒末等佐料,均匀地淋撒在上面,散发出阵阵的清香气味。未吃之前,色、香、味、型就早已把全家人的食欲按捺不住了,到揣上桌子后人人都吃的津津有味,一边吃还一边说:“好吃,好吃!”一个个吃的满头大汗,还不嫌足。
    在三个媳妇用一升米做出来的食品中,自然要算三媳妇季兰做的最好了,所以,三媳妇季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杨财主家的管家人。
    季兰管家后,经常做给家里人吃,既使大家吃的饱又吃的好,而且还节约粮食,得到大家的称赞,不愧是勤俭持家的好媳妇。
    吃过几次后,杨财主问三媳妇季兰:“你做的这道食品,叫什么名字啊?”
    三媳妇季兰回答:“看过别人打豆腐,学着做的,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杨财主想了一下,说:“是你做的,那就叫‘季兰糕’吧。”
从此以后,这“季兰榚”便传开了,很多人都学着做,并到街市摆摊设点,而成为一道深为人们喜爱的大众小吃。
    在洪江方言中,“季兰”与“鸡蛋”发音很相近,以讹传讹,“季兰榚”也就被叫成了“鸡蛋糕”。而且“季兰榚”的形色与“鸡蛋糕”十分地相似,作为大众小吃,真的“鸡蛋糕”成本太高,并未得到普及而成为大众小吃,而街上叫卖的“鸡蛋糕”实则为用大米制成的“季兰榚”――米豆腐也!
    以前在洪江的大街小巷,都会听到有 “鸡蛋糕啊,卖鸡蛋糕啊。”挑着食担的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随时能满足人们的食欲而感到街市的繁华。
    现在强调归店经营,以前最爱挑着食担卖鸡蛋糕的向胡子、兰麻子、马担坦、杨老四、孙七哥、张驼子都相继作古了,街上的叫卖声越来越少了,但当年他们五分钱一碗的米豆腐,还每每使人念念不忘呢。偶尔的听到街巷中有叫卖声时,人们还会不由自主要探出头来看一下,是不是来了卖米豆腐的。
    洪江人做米豆腐(鸡蛋糕)时,里面加入了石灰氷,不仅使米豆腐变得硬朗爽口,而且含有丰富的钙质,最适宜于老人和儿童食用。现在这种米豆腐到处都有,而且象洪江人那样,把它称为“鸡蛋糕”的也非常普遍,但做法和味道绝没有洪江那样地道而有特色。追根溯源,米豆腐(鸡蛋糕)的发祥地应该就是洪江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