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高考生讲讲古代那些科考故事

(2010-07-01 09:15:09)
标签:

高考

科考

读书随笔

不敢枉言的blog

文化

分类: 说文谈史

值得一读的古代科考故事

近日一位朋友说,他的女儿高考完毕后蒙头大睡了三天,叫她起床嫌烦,喊她吃饭腻味,带她旅游没兴趣,同学邀她逛街也是一口回绝,分数线不愿查询,连填报志愿都懒得思考,真把朋友夫妻急的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萌发带女儿去医院的念头。据了解,这种高考综合症相当普遍,而且没有好的办法可以化解。笔者忽然想起几则古代科考故事,摘录如下,希望能给他们带来帮助或有所启发。

 

古代科考时间和考场纪律:古时科考有“进士夜试,继以三烛”之说,既考试在夜间进行,以三支蜡烛为时限。《旧五代史·选举志》说,后唐明宗长兴二年,皇帝诏令,科举在秋天举行,考试设有一般规程,既入夜后才开始写文章。考试的人白天排队,晚上进入考场,中途允许提前交卷,但需记好交卷时间方可退场,考生晚上答卷白天策问。后唐末帝清泰二年,贡院请示说要考杂文,规程是,考生按指定的门进入,在考场过一夜再考试。后晋出帝开运元年,朝廷要改革考试制度,礼部尚书知恭举窦贞固上书曰:以前考试都以三支蜡烛为限,而且凡参加考试的举人发现有怀藏书籍的一律取消考试资格,这种制度由来已久不知道为什么又要变更。

唐昭宗乾宁二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主考官为刑部尚书崔凝,录取25人,张榜公布之后,皇帝又传命翰林学士陆庡、秘书监冯渥对新录取的考生进行复试,复试在武德殿进行,皇帝赐给主考官衣服、毡被各一套,就是夜考用品,复试后录取了15人。结果在录取的15人中,只有6人成绩还算可以,而崔凝录取的25名中的第一名张贻范及前10名全部被刷下,其中有个叫苏楷的考生被取消名次后便恶毒攻击唐昭宗的“圣文”谥号,惹恼了朝廷,因此崔凝被贬职调离。当时政局动荡大唐天子朝不保夕,藩镇都为争夺天下而战火蜂起,唐昭宗却对科举情有独钟,这真是爱江山更爱人才的帝王。

               给高考生讲讲古代那些科考故事

古代高考作文:这次复试的内容为诗赋各两篇,其中一题为《良弓献问赋》,要求用“太宗问工人心术不正,脉理皆邪,若何道理”十七个字,取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字,每两句用一个字押一次韵,全篇以320字为限。张贻范、苏楷等人就是在诗赋上被淘汰,此后他们多次参考,直到唐末依然榜上无名。因为那时阅卷不是封闭式,考官都能看见答卷者的名字,所以没人敢录取他们。但是南宋文学家洪迈也讽刺了当时被录取者的文章,他说,我看了一位考生的作文,第一韵是上平声,第二韵是下平声,第三韵是上声,第四韵是去声,这里缺少入声,像这样的韵赋是前所未有的,亦是十分可笑的。

洪迈说,唐朝科考以赋取士,而对韵脚数目的多少、平仄的次序,最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三韵到八韵都有,到唐文宗大和年以后才开始以八韵为常例。后唐庄宗时,翰林学士卢质以《后从谏则圣》为题,以“尧舜禹汤倾心求过”为韵,依照旧例,赋韵为四平四仄,而卢质所出的韵为五平三仄,因此颇受行家们的讥笑。虽然如此,这种不以平仄次序用韵的考试还是比比皆是。

 

补考:宋太宗雍熙二年,已张榜公示新科进士179人,有人说,“在落榜的士人中还有很多有用之才”,于是太宗下令再考一次,结果又录取76人。端拱元年,礼部已张榜录取进士28人,但考生叶齐不服,又击鼓上访,要求再考一场,当时诸科录取人数已经高达700余人,但朝廷还是下了补考令,结果又得进士31人,可见宋朝初期朝廷对士人的重视,也体现了宋太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宋初以科举考试而获得人才也使宋朝鼎盛一时。然而在太平兴国末年,孟州考生张两光因为复试没有通过,便在闹市区纵酒大骂,污言秽语指责朝廷,太宗一怒之下将其斩首,同保之人九代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太宗对士人真是恩威并重,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给高考生讲讲古代那些科考故事

录取及仕途:洪迈文集里说“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并举了吕蒙正、张齐贤的例子。苏东坡《送章子平序》也说“仁宗一朝十有三榜······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唐德宗贞元十年,考中贤良方正科的有16人,在前六名中竟然有五人先后担任过宰相,可谓古今罕见。宋朝的韩绛、王珪、王安石三人也是同年登科,于神宗熙宁年间同任宰相和参知政事,成为“一时同榜用三人”的佳话,洪迈感慨地说,历史是何其的相似。在古代,一旦金榜题名就会恩泽全家,也就意味着拥有一切,如今学而优则仕已成为历史,高考是人生的转折,但不是唯一出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生们继续努力,所以当今学子比起古代举子来说,还是倍感压力巨大,也就难怪他们出现心理问题了。

给高考生讲讲古代那些科考故事


枪手与作弊:古代科考造假作弊也很严重,尤为突出的就是选授官职的考试,当时的规定代笔是明令禁止的,但越是如此,枪手得到的贿赂和酬金也就越多,奇怪的是被查获的却是极为罕见,即使被逮住,也不会被制裁,为禁止这种行为,宋太宗规定,获选人员再由吏部长官予以复试,也叫帘试。这种制度虽然完善,但执行起来如同一纸空文,考试作弊和造假现象也遭到一些大臣的指责和议论,但这种坏风气如同河水决堤、风吹草倒一样屡禁不绝。宋真宗天禧二年九月,朝廷派员外郎任布、著作郎徐爽、集贤院麻温其共同担任开封府考试的发解官,十月又加派两位,十一月各地送来贡士104人,考试结束后,朝廷又派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五人对录取情况进行复审,结果除第一名郭稹外,很多人落选并被除名,先前的五名发解官全部贬职发配边关。

 

古代的复习资料:有需求就有市场,古代也有许多热衷于著书立说的人,他们为考生提供参考资料从中赚取大把的银子,其中不乏文学大家。元稹、白居易多次担任考官,并研习科举考试的题目,编撰很多范文,分成四卷制作成书,取名《策林》,其中《策头》和《策项》各有两道,《策尾》有三道,此外还有些叫《美谦逊》、《教必成》《不劳而理》、《感人心》等总共75门之多。而实际上真正起到应付考试作用的充其量不过百分之一二。

 

考生通讯录:在唐朝,进士及第后都能得到一本精美的帖子——金花帖,以白绫为轴,上贴金花,因此得名。帖子的内容大概与现在的通讯录差不多,先列四位主考官的头衔、姓名,并有他们的亲笔签名,接着是主考官的年龄、生辰、祖籍、祖父及父亲名字,还有他们亲人的纪念日等等,内容可谓极其私密,所以当时的考生都称考官的门生。这种制度不知始于何时,也不知何时被废除了。

给高考生讲讲古代那些科考故事

矢志不渝的科考者:《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家喻户晓,范进几十年如一日地热衷科考,最终如愿以偿,但其人物性格却出现分裂,成为科考的牺牲品。但是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范进现象是极其普遍的。宋人陈正敏的《遁斋闲览》里记载着一位82岁的状元——梁灏,他于宋太宗雍熙二年考中进士科第一名,后来官至翰林学士兼开封知府,死时九十多岁,文集里说他比秦末汉初精通《尚书》的伏生仅小八岁,比姜太公大两岁,他的专研精神成为当时考生的典范,也成为几千年来激励莘莘学子的榜样,《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说的就是这个梁灏。但据洪迈考证,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可是梁灏勤奋好学聪明敏捷并考中头名状元却是史实,而且他的儿子梁固也高中了进士甲科。梁灏的故事不在于真假,在于他这种渴求知识矢志不渝的精神,在于他有一个极其明晰的人生坐标!(不敢枉言)

更多好文章尽在我的历史天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