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热“磨”冷“课”

(2023-04-10 09:07:49)
标签:

襄派教育家

襄阳

教育

磨课

分类: 我的思想
热“磨”冷“课”
热“磨”冷“课”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坦言,自己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堂课。于漪老师一辈子都在“磨课”,一堂好课需要一辈子的磨合与磨炼。
热“磨”冷“课”

      然而时下热闹的“磨课”却变了味,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只有形式的浮躁少有内涵的沉淀,耗时“磨”重复“课”:老师们坐在一起,选定一堂课当作教研内容,先进行集体分析、说课,确定教学方案,再由某位教师执教,组织同伴观课,有时还会录像,然后大家共同议课、评课,寻找不足,再次修改教案,由某位老师重新再讲一遍,再观课、议课……
热“磨”冷“课”

     在功利上“磨课”,追逐光鲜亮丽的结果,过分于形式而把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放在次要地位。更多的“磨课”是专门针对公开课和各种赛课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为了上好一堂让人啧啧称赞的公开课或者是为了赢得赛课的奖项,在一周前甚至半个月、一个月前就开始针对一堂课进行“磨课”,有时一节课可以试上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这样“磨”下来,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流畅、熟练,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表达得也十分清晰,语言、教态都接近完美。这样的“磨课”创造了一堂完美的课,却能让这位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多少?我们常常看到,公开课后或赛课之后,主讲老师的课经常会被“打回原形”,我更愿意把这种类型的“磨课”称之为“排练”,只是为了最后的演出。
热“磨”冷“课”

     在机械上“磨课”太过消耗教师的时间。一次“磨课”少则一节课,多则大半天。如果某所学校把“磨课”当成了主要的教研形式,三天两头搞“磨课”活动,这种过于频繁的“磨课”活动只会让老师疲于应付,其收获反而可能会下降。这就像老师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和思考时间,那么他们就会敷衍了事,作业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磨课”活动占用时间长、牵扯人员广,开展起来一定要慎重,要少而精。
热“磨”冷“课”
     在技巧上“磨课”,本质都是在“磨”课堂的掌控,教师不断磨炼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让过程更加自然流畅,磨炼各部分教学的比重和时间配比,还有不少功夫花在了磨炼语言表达的流畅、精准以及一些个人技巧上。这样的“磨课”,磨来磨去,会把一堂课磨得像鹅卵石那样光滑,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预设和掌控之中,不会“扎手”,不会出现意外。
精致的表演无生命,原生态才接地气,方可教学相长。课堂是生命的在场,一堂好课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开展的一次探险旅行,旅途中会发现你预想不到的风景,有时那些意想不到才是课堂上最亮丽的景观,才是一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抓住这些东西有可能会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只是反复磨炼课堂的流程、语言、技巧甚至教态,这或许真的没有磨到点子上。
     当我们长时间、没有学生参与去打磨一堂课,我们能打磨的只是教师的主体行为,也就是教师教的过程,这个过程做得再完美,也只是教师某种程度上的“一厢情愿”,随着“磨课”时间的加长,它的危害也就会显露出来:教师不断地磨一堂课,就会把教学过程磨成一条既定的、无法再改变的、僵化了的车辙,很难在真实的课堂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课堂很可能也会随之僵化,缺乏真实反馈。因此,没有学生真实参与的“磨课”最好不要太长时间,不要过于看重教学流程的打磨,不要太纠结时间安排这些问题,大家应该在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机会上多出一些点子,想一些办法,贡献一些个人的智慧。
     不过,对于经验严重不足的青年教师,对教学流程、语言、课堂掌控、基本技巧的磨炼还是有必要的,这是另一回事。
     “这课我上得都反胃了,要吐了!”为什么会反胃呢?一是因为简单的重复,总会让人有“腻”的时候。还有一点,在这种集体共“磨”一课的情况下,被“磨”的老师要不断听从大家的各种意见,越磨越可能会失去自我,咀嚼的都是别人喂的东西。而且这位老师被磨完之后,真正走上课堂时,他是一个机械的执行者,在执行一个大杂烩式的教案,教起来会感到非常不舒服。
用这种“磨课”完全代替教师的个人备课,再用集体教研活动完全占满教师的所有教研时间时,教师就会失去自我。集体备课、集体“磨课”,经过大家的群策群力,最终好像可以让学校中所有老师都能用同一种最优化的方案去上某一堂课,但事实上并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策略和过程是放之四海而最优的,它一定要与教师的自身特点和班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教学需要技术,但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不可以复制的,它需要体现个性,是自然生成的,而艺术的修养来自人文底蕴,人文底蕴就不能单靠集体“磨课”磨出来,真正的“打磨”需要阅读、积累和感悟,需要一种情怀,需要一种热爱,需要独自坐冷板凳,需要自己闭关、面壁思考。
     太过仰仗“磨课”活动,还会给一些年轻教师带来心理依赖的问题。经过老师们的共同谋划,一节课起承转合都设计好了,上起来自然轻松愉快,从此以后“磨课”就是很多年轻教师的制胜法宝,但要是哪一天离开了“磨课”,他很可能就不会上课了。显然,这是依赖,不是成长,真正的成长是在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让思想变得敏锐,让内心变得强大,让胸怀变得宽广。“磨课”可以借助同事的思想和方法,但真正的智慧在于自身的磨合与磨炼,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容不得急躁冒进,容不得投机取巧。
热“磨”冷“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