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调】梧叶儿·北津抒怀

标签:
襄阳襄派教育家散曲梧叶儿 |
分类: 语言文字 |

【商调】
梧叶儿·北津抒怀
真武埋金地,云烟树玉宫,
烽火淬城盛隆。
襄江朝宗水,檀溪解愠风,
冲天一飞龙,
而今东津再续传奇冲。

东津,一说即现在的东津,另一说原在襄阳岘首山一带,后转至对岸﹣-现东津。 晋代史学家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中记载:"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戍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城关是也,通周、郑、晋、卫之道。其东,则从汉津渡江夏出平皋关是也,通陈、蔡、齐、宋之道。"

襄阳城起源于最迟在春秋初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唐以前通过湖东与汉江相贯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汉江,江斜对岸是地势高爽的铁窗口,可与北津戍对置往来回返的码头,具备作大型军事渡口的优越天然条件,成为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北进、东扩、西拓时楚军尤其是楚王师出入的聚散地,是一处有相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军事要塞,逐步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和戍卒守卫的城邑——北津戍。 《水经注》记载: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就是说,北津戍位于襄阳西(南)方向的一个山上(今日琵琶山真武山之间区域)。通过山下的檀溪水道,北津戍可占据“三面环水、背靠岘山“的有利地形,进可出入汉江、退可凭山而据。在这基础上,当地长期储备舟楫粮秣,逐渐形成了一处卫戍城邑。 历史上今襄阳地区主要使用过四个名称——襄阳、襄州、雍州、襄樊。我们把从公元208年曹操始设襄阳郡至公元2010年襄阳各名称的使用时间做了一个统计,结果如下:
使用“襄阳”的时间合计1039年;
使用“襄州”的时间合计538年; 使用“雍州”的时间合计165年; 使用“襄樊”的时间合计60年。
仅从使用时间长短来看,襄阳无疑是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地名。
前一篇:【双调】小圣乐··细雨清明打新叶
后一篇:热“磨”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