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宫】
鹦鹉曲寻访陈坡遗址
陈坡东周司马住,烟火长河水汩汩。
筚路蓝缕北津戍,名列前茅当荆楚。
雨淘霜洗汉唐花,风流大江接续。
昨日星灿繁华奢,今朝英雄丰碑矗。
2023年2月24日,随襄阳市政协文史委专程探访陈坡遗址。
陈坡遗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东津新区,是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22年1月,入选“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陈坡村地处汉水东岸冲积平原上,南距东津古镇1200余米,西距汉江800余米,北距东津新区管委会办公地500余米,东是广袤农田,218省道穿村而过。
发现
在陈坡遗址的西北部勘探,发掘出东周时期的大、中型墓葬3座,车马坑1座;清理出东周灰坑12个;发掘出土了5尊青铜鼎、3尊升鼎、4尊青铜簋、2只青铜镬、3把青铜剑以及青铜盘、壶、戈、戟等100多件,还有玉佩等精美玉器50多件,发现器物总数300余件(套),其中5件束腰平底升鼎,在襄阳地区属第一次发现。
历史
1981年,考古部门文物普查时,在陈坡村东侧发现洪山头遗址,该遗址面积约12.5万平方米。1998年,襄樊市考古队、襄阳县文物处组织力量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该遗址为战国至汉代文化遗址和六朝隋唐墓地。
“大司马”铜鼎,通高67.4厘米、口径57.6厘米、腹径68厘米、足高35厘米。重73.45千克。灰绿色。带盖。子口内敛,长方附耳,扁鼓腹,近平底,三个八菱形蹄足。盖顶近弧,盖中部有兽面桥形套环纽,盖周边有三分对应的卧虎纽,卧虎垂舌,鼓目,立耳。盖上饰两周凸弦纹,上腹外有一周凸弦纹。卧虎纽上饰勾连云纹、圆圈纹。腹内壁刻“大司马”三字。
该鼎雄伟高大,是楚国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也是目前楚墓发掘中所见极少数的大型铜盖鼎之一。目前,“大司马”铜鼎在襄阳市博物馆展厅展出,铜鼎粗壮有力的三足支起硕大的身躯,三只威猛的虎纽卧伏在鼎盖之上,浑厚雄伟,气度非凡。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官名,楚国“大司马”的地位相当于上卿。该墓主人的情况不得而知,但墓主人的身份极高是一定的;专家推断,墓主人的身份为大夫一级,甚至可能是封君一级,为楚国的高级贵族。
襄阳陈坡遗址位于襄樊市襄阳区之东约8公里,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襄樊市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进行发掘的,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遗存、周代遗存、汉代文化遗存、唐代遗存、宋代文化遗存、明代文化遗迹、清代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掘了一座战国晚期楚国中等贵族墓葬M10,出土铜、银、陶等各类质地的器物共1522件(套),其中青铜礼器95件(套),组合关系齐全,形制清楚,为研究楚国贵族墓葬的历史发展、演变源流、礼乐制度以及身份地位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楚墓的分区、分类、分期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
陈坡古墓群为3座带墓道的战国楚墓,主墓墓口长30多米,宽近30米,墓道长20余米,其规模预计超过九连墩一号墓,西边附葬有一座大型车马坑。另两座较小的楚墓,墓口长、宽都在20米左右。据专家分析,该墓自成体系,大、中型墓葬及车马坑齐全,是典型的楚国高级贵族墓地,也是襄樊市区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战国楚墓。据出土铭文显示墓主可能是武官“大司马”的职位,可惜的是未能有体现墓主名字等器物出土。
这件云纹罍(馆方称壶)是经典的楚式,整体满工剔地,工艺复杂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