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8-27
相信和我一样,绝大多数对敦煌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听到“敦煌”这两个字,潜意识里会渴望接近它、深入它。
今日,满怀期盼地去看号称名导大腕们整出来的舞台剧《敦煌》,铩“望”而归。
第一幕,所有将在剧中出现的人物来了个集体大亮相,流水帐一样各报家门,好像每个人都说了一句:“接下来,你将在第N幕看到我。”我仍然怀抱热望,期待接下来的各幕,但结果仍然是遗憾。
按我浅薄的关于“剧”的知识,“剧”应该在任何一个构成元素上都很讲究。“剧”的基本元素应该有:场幕的安排、人物的亮相、舞美灯光音乐对人物情绪以及戏剧冲突的烘托、凿出戏眼、情节的起伏、高潮与低谷的过渡与和谐……
我很古旧地用这些元素去套《敦煌》,结果都是遗憾。其中一个代表就是:号称由台湾著名舞蹈家指导的剧中的舞蹈,看得出太没下功夫,根本无法同79年甘肃舞剧院的《丝路花语》相比,当年的贺燕云以及《丝路花语》的全体人员对他们的作品倾尽了心血,认真无私地探索的是舞台艺术,绝非票房。
不由得想起老爸常说:“不入青藏地,焉得昆仑魂?”老爸深入青藏四十年,青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晨昏雨雾、星转斗移……全部化为老爸的一部分,老爸的“青藏山水”画,已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他的生命、是他的灵魂。这样的东西才厚重有味,厚重有味的艺术品,其价值远非现在许多为市场而市场,金钱炒作、急功近利的东西所能企及的。老爸的画作是宝,老爸更是我们的宝。他让我们体验到四十年如一日的执著,也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我们爱你,老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