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6
看电影《穿PRADA的女魔头》大热,许多时尚单位甚至当工作去完成。一向不怎么盲追时尚,反对为时尚而时尚的肤浅简单,既不认为穿PRADA就是魔头,也不认为穿ARMANI就是天使的我,很辛苦地面对了无数次的询问:“看《穿PRADA的女魔头》了吗?”
对不起,我没看。我对被众多人纷纷热传的东西,有一种天生的排斥。因为那给我一种被压迫的感觉,好像我必须得接受、必须得关注、必须得跟着一起起劲儿,不然肯定活不好似的。有谁会喜欢这种感觉呢?我对这种东西充满反叛,我的反叛具有不可抹杀的个人挑选色彩。
好在身边不乏喜欢跟着起劲儿的朋友。朋友Y看过了电影,喜欢电影里的小助理;朋友Y同时看了小说,讨厌死了小说里的小助理。用她的话说,一个刚从小镇来到大都市的女孩,时时抱怨、处处不满;干活不多,牢骚不少。面对丝丝要求完美到近乎苛刻的女主编,她当然感觉其是个魔头。但换个角度看,站在米兰达一边,一定会认为这是个没有灵性的小乡巴佬,我当初怎么瞎了眼,招这样一个人进来?其实,再用第三只眼看过去,安妮与米兰达都没错,只是两种不同的人无法对话,不同状态的人无法在同一个圈子和谐而已。
我突然想起这是无法躲避的事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他人。如林语堂这般的大师都是如此: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里,对王安石,对苏东坡,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好恶。仅管王安石不穿PRADA,在语堂先生看来,这并不代表他豪不利已专门利人,也不认为他忧国忧民,只有大家没有自家。相反,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家伙,强硬派的改革者,在语堂先生看来,损害的不止是豪强的利益,甚至在语堂先生的字外,我读出了另一层意思:不穿PRADA、不热衷吃鹿肉的王安石,之所以推行强硬的改革,完全是个人英雄主义,完全是“私字”一闪念的行为,为的是给自己树一道历史的丰碑。相对而言,反而是豪侠任性,会品酒会吃肘子,会写诗会聚友的苏轼更为可爱与通达。
如此看来,如果米兰达为时尚而时尚,安妮为质朴而质朴,王安石为改革而改革,都不会怎么可爱。说俗了去,人,千万不能一根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