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场依存——独立性认知方式的研究
一 场独立——依存的实验由来
关于认知方式的理论研究起源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1916. 8~ 1979.
7)和阿奇合作进行的有关视觉定向的传统实验研究(棒框实验):研究者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
呈现一个可以左右倾斜的发亮的框, 框中有根可以左右倾斜的发光的棒,
要求被试在框倾斜时将棒调到垂直状态(与地面垂直),目的是为了测量视觉线索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起多大作用。但是,
实验过程中发现, 被试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我一致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是由于方法不当和误差造成的。这一发现改变了威特金以后终生的研究方向。他又相继设计了许多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
如身体顺应实验, 转屋实验, 镶嵌图形测验。诸多实验结果说明,
上述各实验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内部一致性。即被试能够在棒框实验中将棒调到垂直状态,
也容易在身体顺应实验、转屋实验中对身体进行垂直定位,
在镶嵌图形测验中找到简单图形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 反之,
在棒框实验中不能准确地将棒调到垂直状态的被试,
在身体顺应实验、转屋实验中对身体进行垂直定位时误差也较大,
在镶嵌图形测验中离析出简单图形所需时间也较长。这说明个体在许多活动中存在着对外部线索和身体内线索依赖程度的一致性,
在这一连续体的两端分别被称之为场依存性( Field dependence )
和场独立性 ( Field independence )
。后来的大量研究发现场依存——独立性维度是跨诸知觉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如记忆、思维、情感、学习、解决问题和社会交往等,
它具有普遍性、稳定性、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
是一个过程变量。
场依存——独立性维度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主要是依靠外在参照还是依靠身体内参照的倾向。场依存性者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
场独立性者倾向于以内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
二 场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的生理机制
1.大脑机能一侧化
研究者使用字母辨认、面孔识别和语言材料成对呈现等多项技术以及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
大脑机能更加一侧化被试倾向于场独立,
一侧化效应不明显的被试倾向于场依存。也就是说, 场依存
——独立性维度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分工程度是有关的。
2.人体内x染色体
在空间能力方面, Stafford&Bock发现,
母亲—儿子、父亲—女儿的相关是很明显的,
而父亲—儿子的相关几乎接近于零。很显然,
这一相关形式与遗传的x染色体的基因控制假设是一致的。
古德伊纳夫(
Goodenough)等人的研究还发现,
具有相同x染色体的兄弟在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中的相关明显高于具有不同染色体的兄弟。
3.人体内的激素活动
柏沃曼和韦伯(Brovermen&Waber,
1976)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当人体循环中性激素提高时,自动化作业技能提高,
而认知改组技能下降。也就是说, 酮类固醇削弱了改组能力,
因而晚熟者比早熟者有更高的改组技能。
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为什么青春期后的男性比女性更加倾向于场独立。韦伯认为,
青春期骚动影响了大脑半球一侧化发展, 进而影响改组技能。
帕特森(Peterse)考察了青春期男性第二性征和空间能力的关系, 结果发现,
16~ 18 岁青年更加男性化的身体特征与空间能力呈明显负相关, 但在 13
岁时并非如此。
另外,
研究者还发现,
改组能力与身体的生理特征有一定关系。改组能力低的人常常是多毛发、矮而胖的个体;
宽肩、窄臀的人在去隐蔽能力测验里比窄肩、宽臀的人做得更好。但这一结果在空间能力测验中未得到证实.
4.社会文化的影响
认知方式的场依存——独立性特征是个体对不同的社会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社会生存环境对认知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影响。
首先,
家庭抚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方式发展有明显影响,
在鼓励性家庭中如鼓励孩子自信、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
有利于儿童向场独立性方面发展; 在强调儿童服从权威, 因循守旧,
时常惩罚孩子的家庭里, 儿童容易形成场依存性认知方式。
另一类研究表明, 在父母权威家庭里, 父亲较多地参与家庭管理,
儿子更倾向于场独立; 在缺少父亲的家庭里
如父母离异或者父亲是漫不经心的家庭, 儿子更倾向于场依存。
还有研究发现, 大家庭结构 即家庭成员比较多与场依存性有关,
小家庭结构与场独立性有关。因为在大家庭里女性更多地参与了对孩子的抚养过程,
母亲对孩子采取了更加保护性态度。
其次,
对认知方式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发现, 在有严密组织的社会里,
重视个体的角色差异,存在宗教和政治权威,
要求个体与社会一致性的压力大,
因而个体更倾向于场依存。在松散的社会里, 社会组织性差, 角色分化弱,
要求个体遵从社会规范的压力小, 个体更倾向于场独立。
第三,
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对认知方式进行的研究发现,
与定居的农场——放牧的生态环境相比, 流动的打猎——采集的生态环境,
更易使个体形成场独立性认知方式。因为狩猎者通常过着流动的生活,
需要一种从周围环境中寻找猎物的能力,
他们要记住自己的定居点以及回家的路线, 还需要较好的空间定向能力;
并且, 在相对孤独的生活环境中人际交往的机会较少,
因而有利于其形成场独立的认知方式。相反,
定居的农民生活在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里, 社会组织较严密, 社会分工明显,
强调顺从社会的政治、宗教权威,
重视积蓄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与场依存性特征紧密相联。
三.场依存——独立性个体的特征
1.场依存——独立性个体认知活动的特征
(1)
研究发现, 场独立性者能较快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到指定的简单图形,
这说明他们的认知改组能力强, 而场依存性者则不易完成这一操作,
即他们的认知改组技能较差。
(2)
记忆活动中,
场独立性者对缺乏组织的材料记忆和学习的效果比场依存性者要好;
场依存性者更长记忆和学习包含社会性内容的材料。
(3)
在问题解决方面, 与场依存者相比,
场独立性者更能从习惯的解题模式中摆脱出来, 采用新的解题方法。
(4)
对专业的兴趣和偏好方面, 场独立性者对抽象的理论原则和概念更感兴趣,
更喜欢与人无关的、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专业, 如数学等;
而场依存者则更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不需要认知改组技能的专业,
等教育等。
另外,
在守恒、功能固着、完形速度和“三山问题”等实验中, 研究表明,
场依存性者和独立性的人在完成这些任务上存在着差异。
2.场依存——独立性个体人际交往活动特征
许多研究表明, 在可利用的信息不清晰、不充分的条件下,
场依存性者更多地利用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信息推测自己的结论;
而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利用自身已有的标准。进一步的研究证据还显示,
场独立性者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更有自主性, 较少考虑他人的意见;
而场依存性者则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意见,
对别人的想法和情感更加敏感。
另一类关于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 场依存性者是社会定向,
他们对社会线索更敏感、更喜欢与人有联系的情境,选择与人有关的社会工作(如精神病科护理等)。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场依存性者表现得热情、温暖、老练、宽容、容纳他人、情感更加开放等;
而场独立性者则是非社会定向, 他们对社会线索不敏感,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
他们表现得冷漠、苛求、不体谅别人、摆布他人、与他人保持距离等。
总之,
与场独立性者相比, 场依存性者与他人交往有更丰富的经验,
表现出更有效的人际交往特征, 使得他们更容易与他人相处,
即场依存性者的人缘关系更好。
参考文献:李寿欣.宋广文.场依存——独立性认知方式:
理论演进及其应用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8(2).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