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2007-10-13 16:23:07)
标签:

学习公社

内隐性社会认知

分类: 孙乐乐的读书笔记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执行相同或类似刺激加工的促进和易化现象,表现为反应速度加快、正确率提高等。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启动效应常被认为是证实内隐记忆的主要标志之一。启动效应研究的范式可以划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也可以分为知觉启动和概念启动。
    随着对启动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得出了许多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比如,(1)对注意和启动效应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考察学习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对操作的影响来进行。此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并不重要,但却对外显记忆操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来在知觉内隐测验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发现操纵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会对知觉启动产生影响。(2)加工水平在最初的研究中是作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功能性分离的操作变量之一。此前研究普遍表明,加工水平的操作对外显测验有很大影响,但对内隐测验(如词干补笔)的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影响。但后来有研究表明,词干补笔的内隐测验中显现出深加工效应。Fay认为词干补笔任务具有词汇的成分,它需要最初的注意加工。当解释加工深度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时,词汇加工应该是被深入考虑的一个因素。(3)以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中不存在年龄效应。但是近年来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启动效应的比较研究中还是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有研究表明,知觉启动的内隐记忆任务中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是老年人的概念加工受损,也就是表明年龄差异在概念启动的内隐记忆任务中存在。而另外一些研究表明,知觉启动的内隐记忆任务操作随着年龄老化而下降。
    当代记忆研究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就是在记忆系统和基本的大脑解剖结构间建立联结。启动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神经心理学方法和脑功能成像方法或者两者结合进行脑功能定位的方式进行。神经心理学方法主要是以不同脑区的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与受损脑区相关联的记忆加工变化,从而推测不同脑区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脑功能成像法是对大脑进行无损伤的结构和功能成像,从而对认知活动中的脑功能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当前多使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脑磁图(M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启动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验证启动效应的认知行为研究结果,还能为新的认知理论构建提供相关的证据支持和指导。
    当前对启动效应做出解释的理论模型主要是认知的内隐记忆理论和重复抑制效应的神经模型。杨治良(1999)总结了有关启动效应解释的内隐记忆理论,包括多重系统说、迁移适当加工理论、SPI模型、激活模型、计数器模型等。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内,解释和启动效应关联的神经活动重复抑制效应的神经模型主要有三个:疲劳模型(Fatigue mode1)、锐化模型(Sharpening mode1)和易化模型(Facilitation mode1)。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许多研究者虽然采用同样的方法,但却得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主要原因应该是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理论及模型能对此进行准确无误的定位,再加上某些定义的模糊性(如什么是重复启动,什么是内隐记忆等)更使得研究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验研究,这也就导致了不同研究之间很难进行比较。由此可见,对一些概念重新进行准确定义及构建一种能够为大家所认可的理论模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游旭群、苟雅宏.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829-83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