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情绪 |
分类: 潘燕的笔记 |
国外心理学从60年代就对情绪心理开展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1983年中国第一个情绪心理实验室在北大建立。
一.情绪理论的研究
二.1960——1980年关于“情绪是什么”的结实中派生了情绪的结构理论和功能理论。
(一)
情绪的结构理论
Schatcher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唤醒,环境因素,认知活动所构成的:Mandler认为情绪是由自主性唤醒的知觉认知评价,意识所组成。Lazarus认为情绪是认知,生理,行为构成的。Izard提出情绪是由生理的,表情的,体验的三种成分构成。这些理论认为只有在生理激活与认知——评价想结合时,情绪才能发生。
关于情绪的多种结构是如何影响而起作用的有几种理论。
70年代以Lazarus为代表的认知派主张情绪是认知的结果反应和后效作用。而80年代以Zajonc和Bawer为代表论断情绪的发生可以先于认知,这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对信息加工,婴儿情绪,神经学方面的研究。
孟昭兰与1982年开始了情绪——认知——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成果有:
1.过强或过弱的快乐情绪都不如中等激活水平的愉快是智力活动达到最优效果。
2.兴趣情绪被诱发时在兴趣和惧怕之间呈流动趋势,这种不稳定状态六到兴趣端时激发探索活动,流到惧怕端时发生回避反应。
爆发怒比潜在怒引起 更好的操作效果。
这些理论证明了情绪是独立于认知的心理实体,可以在认知之前发生调节和组织认知,情绪同时也受认知评价性质决定。
(二)
情绪功能理论
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依据,从情绪适应性出发,认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
二.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
1998年出现了“情绪智力”和“情商”测量的研究,情绪智力即情绪调节能力,是指在社会交往中情绪发生的自我效能——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Eisenberg强调情绪调节研究应从具体情绪的反应性作用着手。孟昭兰等人对气质中的情绪成分研究中验证了Eisenberg的理论——情绪在人格中是以各种不同的具体情绪起作用的,
M.Lewis提出羞愧感和歉疚感对儿童认知操作有不同的效果。Smille提出焦虑和忧虑情绪自我监测过于敏感的人更容易夸大自己的弱点,削弱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感。
关于情绪的早期发展研究是以婴儿依恋为标志,依恋研究包括情绪,亲子关系,教养,气质方面,强调母婴交往中的情绪适应作用。指出:1 前言语阶段时期的母婴交往的手段是情绪信息而非语言。2 婴儿早期的自我调节机制是作为唤起母婴敏感性的契机。3 母婴双方的敏感和交互影响是保证婴儿健康和达到最优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情绪心理学研究在北京大学起步.当代中国心理学.215—219
后一篇:认知测评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