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元认知中的元记忆,元模仿以及利用缺失的发展
20世纪来70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元认知和儿童元认知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元记忆、元理解、元模仿、元交流、元学习、元语言等具体方面.根据Flavell等人的观点,元认知由三个成分构成:①元认知知识,即认知主体具有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②元认知体验,即认知主体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③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过程。
一.元记忆的发展
元记忆(metamemory)就是记忆者本人具有的与记忆有关的知识信念及监控系统,是记忆者对自己记忆的认知,并对自己的记忆过程实现监测调控作用。元记忆是本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记忆研究的新领域。90年代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展开对元记忆能力发展的研究。
1.
Flavell发现,学前儿童对自己的瞬时记忆广度的预测与真实的记忆能力有明显的过高估计的倾向;学龄儿童对自己的估计比较接近实际;而小学四年级儿童对自己记忆广度的估计已基本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2.
Kreutzer采用访谈法.结果发现:一些幼儿园的儿童认为他们从未忘记过事情;不到50%的幼儿园的儿童认为马上去记一个电话号码比过一会儿再去记容易;大约有将一半的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认为记住任意的一对词比记住一对反意词容易。这表明学前儿童,甚至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元记忆知识水平还相对较低.Kreutzer还发现,约有30%的5岁儿童仍不能意识到人类记忆会有出错的情况.这种儿童认识不到自己记忆的“易错性”的现象也反映其元记忆知识的水平还较低
3.Yussen和Levy注意到学前儿童对他们自己回忆能力的预测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是最小的。他们发现,许多4岁大的儿童持续作出过高的预测.
4.Stipek实验表明.幼儿在记忆广度作业成绩的预测上和完成任务上有不现实的乐观主义.对他们自己未来的成绩抱有较为乐观与不大现实的期待
二.幼儿元模仿的发展
所谓元模仿(meta-imitation)是个体有关自己模仿能力的知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
Bjorklund和同事研究了3―5岁儿童元模仿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非常一致地高估他们的模仿能力,并从而尝试模仿他们当前还无法掌握的行为。而且,在试图模仿某一榜样的行为后,幼儿仍然不能对他们模仿成功的程度作出恰当的评价,预测(幼儿认为自己模仿榜样的行为到什么程度)和事后报告(他们认为自己实际模仿榜样的行为到什么程度)两者在学前儿童身上都表现出高估,其中3岁儿童的高估程度最高,而5岁儿童高估程度开始降低。
Bjorklund提出,幼儿由于元模仿发展水平很低,因而敢于去尝试模仿各种各样的榜样,进而又使得他们能有机会练习并改善这些行为。Bjorklund认为,元认知水平低对儿童模仿行为机制的完善具有潜在的价值.
三.幼儿认知策略的发展
虽然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对策略使用的元认知与任务操作成绩有正相关,但一些研究也表明,儿童的策略使用有时并没有使他们的任务操作成绩有实质性提高,Miller把这一现象称为“”(utilizationdeficiency)。
1.Bjorklund等人研究了6―13岁儿童在记忆组织策略方面的利用缺失,在一系列实验中,他们要求儿童完成几种不同的分类任务,如果在相继的两个实验中策略使用的数量显著增加而回忆量没有相应提高,则可以确定为产生了利用缺失。结果表明,最年幼的儿童(6岁)身上很少观察到利用缺失,他们绝大多数还不懂得使用策略,年龄最大的儿童(13岁)身上也很少观察到利用缺失,他们正有效地使用策略,而参加测验的7-9岁儿童中有三分之一在自发策略的使用和训练策略的概化(generalization)上都普遍出现了利用缺式.
Bjorklund指出,利用缺失可以相对较快地实现更有效的策略使用。他在一项实验中发现,有44%的三年级儿童存在利用缺失,他们在一系列实验中显示出回忆量的增加,对这些儿童来讲,利用缺失是暂时的,他们最终形成了有效的策略使用
2.Ringel和Springer发现,即便是那些已接收过记忆策略训练的幼儿仍不能意识到这些记忆策略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记忆任务.
3.Siegler推测,利用缺失在儿童的适应策略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在讨论利用缺失现象时,他指出,"认知系统可以运转得就象它'知道'实际操作的规则,随着练习,任何新的程序都有可能变得更快,更容易和更精确。如果某种新的程序几乎象已有程序那样好用,那么从长期的观点来看使用新的程序便可以理解了,因为新程序的效果更有可能产生实质性的改善.
参考资料:杨宁.幼儿元认知发展的几个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