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
摘
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是他们学习的需要,是社会未来参与者素质的需要.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时代所要求的赋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综合素质的人,而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健康心理的一部分,可见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 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
一.前言
关于人格一词有很多争议,但关于人格心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也越来越被大学生们所熟知.其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格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人格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证明,癌症倾向人格中的"丧失--抑郁--失望"特质是导致癌症的危险因子.因此,本篇论文将讨论人格与心理健康的问题.
二.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一词是从英语"Personality"翻译过来的,"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意指面具、脸谱.据说在公元前一百年前,古罗马的一名戏剧演员为了遮掩他的斜眼而带戴上面具,然后就出现了这个词.
人格大概有三种解释: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人格即人品,所谓人格高尚或低微,取的就是此义;法律上的解释,人格即个体的权利义务与尊严,所谓侮辱人格,取的就是此义;心理学上的解释,人格即个体对人、对己及社会适应的独特心理特征:他具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格的整体性体现在人格的内在统一性上,人格的内在统一性是健康的表征,一个失去了人格的内在统一性的人,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支配,是一种人格分裂的现象,会形成"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个人的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不能表征一个人的人格.同时,人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人格也具有可塑性.它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会发生某些变化.3.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与观察到个性各一的大学生个体,他们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4.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人格的生物性是指人格是受个体的生物性的制约,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格的形成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形成与先天遗传有何关系、与后天环境有何关系,是心理学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早期的心理学家,有的主张人格完全由遗传环境所决定,也有的主张人格的形成与遗传无关,完全受后天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左右.现在,持这种极端观点的心理学家已经很少了.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是人格的整体结构,还是人格特质,都是在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逐渐发展的.
曾有心理学家分析研究了139对同卵与异卵孪生子,以他们情绪的稳定或激动、个性的爱好或好静、大方或羞怯,作为观察研究的资料.按照常理,他们同样都是孪生子,出生后又在同一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应该大致相同.然而,该研究却发现,同卵孪生子人格之间的相似远远高于异卵孪生子,各人格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高于0.60.这说明,遗传因素对人格特质的形成确有相当大的影响.现在公认,大凡与个人身体或生理有密切关系的人格特质,如,情绪、气质等,受遗传影响较大.
也有心理学家通过有关养子的研究、由野哺育的孩子的研究以及野生儿的研究,证实了环境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影响.现在公认,大凡较为复杂的人格特质,如,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所以说人格的形成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人格类型
不同的心理学家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人格类型,这里主要简要介绍两种重要的人格类型理论.
1.荣格理论
荣格主要提出两种基本心理类型:一是内倾型的人,指精神向内指向于主观世界,其特征为迟疑、孤僻、多思寡言;另一种是外倾型的人,指个体精神向外指向与客观世界,其特征为开朗、坦率、喜欢社交,敢于冒险.不过一个人知识或多或少的属于内倾或外倾,并非整个都是极端内倾或极端外倾的.
荣格还提出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他认为"思维"是用来评价事物的正确与否,"情感"的作用是判断和确定事物的价值是否可以接受.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功能,人们用它们来进行判断和评价,因此可称之为理性功能."感觉"是一个人确定事物存在与否的功能但不能指明那是什么事物;"直觉"是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感觉与直觉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因没有理性参与,又称为非理性判断.
荣格按照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的组合,进一步区分出8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感觉内倾型、思维内倾型、情感内倾型、直觉内倾型、感觉外倾型、思维外倾型、情感外倾型、直觉外倾型.
2.艾森克理论
艾森克认为,各种人格类型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人格类型包括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这三个基本人格维度,
每一个体在每一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很少有单纯型的.内外倾是人类个性的基本维度,外倾者不易收周围环境的影响,情绪冲动,难以控制,喜欢社交,寻求刺激和冒险,粗心大意,爱发脾气;内倾者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情绪稳定,含蓄内收,不爱社交,不喜欢刺激和张扬,深思熟虑.神经质也即情绪的稳定与不稳定,情绪稳定的人情绪缓慢,温和持重,不易产生焦虑;情绪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有较高的焦虑;精神质也即心理变态的倾向,在这个维度上表现明显的人被描述为倔强固执,凶残暴烈,表现不明显的人则是温柔随和,心地慈善.
由于精神质纬度的研究不是很充分,可以暂时不考虑,而将内外倾、神经质两个维度进行组合,得到四种典型的人格类型,即神经质外倾、神经质内倾、稳定性外倾、稳定性内倾.这四种人格类型可以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所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一一对应起来,也就是:神经质外倾--胆汁质、神经质内倾--抑郁、稳定性外倾--多血质、稳定性内倾--粘液质.
二.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目前尚无专家学者和社会公认的统一界定,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曾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这里主要讲一下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无法根据精确的量的计算为标准来衡量,而只有质的描述.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很难截然划分,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相对的.正因为如此,关于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如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就提出心理健康十项标准,罗杰斯也提出了五项标准,尽管各家的说法不尽相同,但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一般来说,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3.基本的人格协调能力;4.基本的自主与独立性;5.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6.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7.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等.而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心理病理学的术语,指由不良的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例如,在体育运动中,因临场挫折造成暂时性的情绪过度,这种情绪过敏障碍,具有情景性,是偶然现象,不是经常性的,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局部异常状态。也就是指心理异常的一种程度或水平,并未达到精神性质的心理疾病程度,个别时间长,程度较严重的最后不得不休学.
(二)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首先,人格健全的人有正确的人生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善于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不以自我为中心,经常想到别人,情绪经常愉快,不感情用事。遇事善于客观地分析,有解决矛盾或困难的能力和毅力。人格健全的人学习成绩良好,工作效率高,能为人群、社会、国家做出奉献。
其次,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第三,健壮的体格,可以抵御各种躯体致病因素的侵袭;健全的人格,可以抵御各种心理致病因素的侵袭。健壮的体格,要靠坚持不懈的锻炼方能获得;而健全的人格,则要靠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培养、陶冶和锻炼———一个人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一)健康人格的涵义
健康人格是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心理健康者,他们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善与恶,并且容忍和认可他们,他们不是生活在过去的往事里,而是坚定地立足于现在,并注意到未来的目标与任务.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可以从三方面概括健康人格的特点:
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人格健康的人,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向健康的方向发一个人如果失去他的人格统一性,就会出现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
2.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
人格健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等优良的品质.友谊使人开朗、热情和坦诚,而缺乏友谊的人,在情绪上往往有很大困扰,轻则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的感觉,重则产生多疑、嫉妒、敌对、攻击的心态和行为.
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人格健康的人,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能被强烈的创造动机和热情所打动,并能和他们的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勇于创造,有所革新,有所建树.他们的成功,往往有为他们带来满足和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使他们的生活内容更充实.
(二)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任何人的人格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大学生作为正在趋于成熟的优秀群体来说,其人格特质的一些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这里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和人格教育来简单谈谈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1.大学生自身.
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人格特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针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科学的方法加以改造和不断完善.
第一,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
主要途径有:1.发展社会认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上时代发展的步伐;2.培养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5.设定积极而又可行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来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6.人坦率相处,保持自然纯真的自我,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痛苦.
2.人格教育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人格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的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它关心的是学生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发展潜力,探索自我和环境,以创造人生的意义.他通过各种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保持对周围环境的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行把握自我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自立、自主,导向健全的人格发展.
人格教育的途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途径,另一类是非专门的途径.人格教育的专门的途径是指那些为了实现人格教育的专门目的,并且依靠专门人才来实施的各种途径,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格辅导活动课程等等.而非专门的途径是指那些在达到别的教育目的的同时,又实现人格教育的目的,不需要专门的人才来实施的种种途径,如学校教学中渗透,人格的环境熏陶等等.
(1).专门途径
首先,人格辅导课程.这是为开展人格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一门课程,一般都要由具有教育与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来承担.这种课程一般是发展性的,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良好人格品质.
其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人格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健康人格。
(2).非专门途径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把人格教育与常规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目的,这是人格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在大学的班级、团队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把人格教育与班级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这是人格教育的又一条重要途径.这一途径能把学校安排的各种例行活动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便于充分发挥各项活动的整体的育人功能.
第三,环境熏陶.人格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改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促使他们人格的发展,这是人格教育的又一条重要途径.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大范围来讲应包括家庭、学校与社会等与学生生存有关的环境.从学校内部看有两个方面,即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应该保证学生活动有一定的空间,并做到空气清新、噪音小、明亮、和谐,教室与校园整洁美观,学生在学校中感到安静、舒适.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影响更大的是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积极的心理气氛,良好的班风与校风等等.
总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向成年初期转化的过程,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之中,且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大学生的阅历浅,经验不足,独立生活的能力弱,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全面,而对自我期望较高,及易受外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人格障碍等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探索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问题,这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现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