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潘燕的笔记 |
不同的情绪表现,逐渐认识到情绪是受主观内在愿望影响的.Bake(1971,1973)发现
大部分3-3.5岁的儿童能用代表高兴的面部图片来匹配高兴的情绪.Denham(1986)
事先对父母调查孩子对典型情境的通常情绪反应,考察儿童对别人表现与自身不一
致的情绪的理解.这两项研究对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理论提出了挑战.
为结果,幼儿对日常情境事件的理解存在行为优先效应.
情境中的情绪理解.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北京某幼儿园3-5岁幼儿,每年龄组30名,男女各半,共90人
2.材料
(1)四种故事情境及指导语
A1(过生日),与积极情绪高关联的情境
A2(上医院打针)与消极情绪高关联的情境
A3(上幼儿园),A4(吃晚饭)为低关联情境,不同个体可能对同一情境有不同的情绪
反应.A3(1)和A4(1)故事主人公表现积极的情绪,A3(2),A4(2)故事主人公表现消极
的情绪.
说明:每个故事侵害竟都设置了3种行为线索,言语表现,身体动作和典型表现
(2)参照外国儿童表情图片绘制的表情线索画一套
3.实验程序
两个主试按指导语以讲故事方法分两次对幼儿进行个别实测.每次讲两个故事,两
次时间间隔为3-4天,各组被试一半按顺序1:A1,A3(第一次);A2,A4(第二次);另一
半被试按顺序2:A2,A4(第一次),A1,A3(第二次),实验前让被试熟悉图片表达的情
绪含义.
三.结果
1.幼儿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认知发展
行为表现的主人公的情绪认知相对差一些,且在3-4岁表现一定的年龄趋势,且这
一趋势与情境典型性有关.桑标先生指出,儿童的情绪发展是受儿童语言能力和认
知能力发展的制约,儿童期的情绪发展体现出以下的特点:(1)情绪内容不断丰富,
儿童已能识别出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更面部表情.(2)情绪的深刻性不
断增强,如学前儿童长用哭泣等直接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而小学生则逐渐地学
会以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3)情绪更富稳定性,小学生的情绪已出现内化.
2.幼儿对不同情境中的情绪归因
(1)幼儿主要通过情境归因来解释高关联情境中的积极情绪,对低关联情境中的积
极情绪归因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2)对消极情绪的归因出现了行为线索优先效应和心理状态有限效应.他们主要通
过行为线索解释其吃晚饭的消极情绪,而通过别人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其上医院打针
,上幼儿园的消极情绪.
(3)行为线索解释吃晚饭情境A4(2)较上幼儿园情境A3(2)中3岁幼儿的情绪认知成
绩有所提高,但4-5岁的幼儿情绪认知成绩有所下降.说明在有些情况下能促进年幼
幼儿情绪认知的行为线索可能阻碍作为"心理主义者"年长幼儿的情绪认知.
3.关于心理理论的间接问题
反映幼儿对情绪的认知,也从一方面(情绪)反映了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理论
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
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儿童具有"心理理论"能力是与皮亚杰所说的儿童
"自我中心:相矛盾,该研究虽然比前人更进一部,考察了儿童对非典型(即上面所说
的低关联)情景中主人公的情绪认知,但仍有不足之处,没有考察幼儿对某种情景下
自身的情绪认知和对他人情绪认知的区别,心理理论的验证不彻底,但与研究目的
没有大的偏离.
四.简评
该研究采用的行为线索是经过对国外研究提炼得出的,我觉得在实验材料方面缺乏
本土文化的考虑,同时实验程序的设计与结果的解释的逻辑性不是太强,比如对行
为线索优先效应在4-5岁幼儿出现下降的解释,有些牵强附会.希望中国的研究者以
后能从本国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多考虑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少受外国理论
的制约!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