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内隐和外显,对于从事记忆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研究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字眼了。就目前看来,任何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应该与应用直接挂勾,心理学也不例外。引文作者就对内隐和外显的学习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对教育和其它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时,先让学生被动的观察,然后再给以正式的指导,会产生最佳效果。
什么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相反,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则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学习。由于内隐学习在理论上涉及意识与无意识的重大问题,应用上关系到人类潜能的开发的根本问题,内隐学习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鉴于前人比较关注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概括性和无意识性,而忽略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的问题。作者就设计了一个实验,以对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
实验方法:Reber的人工语法范式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被试主观能动性的负面影响。致使内隐与外显的分离不完全,导致内隐学习研究的欠科学性。针对Reber的人工语法范式的不足,本实验研究引进了国外先进有效的强分离程序----匹配与编辑。匹配时,被试先将单个的项目(一个语法串)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然后再在5个高度相似的备选项目的连续呈现中辨认与之相同的项目(该过程项目的潜在的语法规则不为被试所注意)。编辑任务即为外显训练任务。编辑时,呈现“缺陷”串(非语法串,可能是一处错、两处错、三处错或四处错)给被试让其修正,并告诉被试该项目是由一个他们将要去发现的且用来修正字母串的复杂规则产生的。匹配法设定的是内隐学习,编辑法设定的是外显学习。这种强分离范式是对常规指导语控制的发展、完善和加强,通过匹配和编辑可以使内隐和外显加工更加纯净。这样就更有利于两者的比较,同时还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实验设计:采用5×2×3因素混合设计。被试间自变量有两个,一是训练条件,有匹配、编辑、匹配-编辑、编辑-匹配和匹配与编辑交替共5种;二是字母集,有相同字母集和不同字母集两种。被试内变量是单元,有3个水平:单元一、单元二和单元三,反映的是进展的时间效应。因变量为被试对语法串与非语法串的区辨能力。
被试:自愿参加的高二年级的学生100名(男女生人数大致相等),英语是第一外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年龄15-17岁。将他们随机分成5组(每组又分成2个小组,每个小组有10人)
实验材料:两类实验材料:一类为高难度的限定状态语法,由Reber语法修改而成;另一类为低难度的双条件语法。
实验程序:每个被试组都经历3个单元字母串的学习和测试。每个单元都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在学习阶段,被试总共完成50次训练任务的试验;在测试阶段,被试总共完成50次多项选择区辨系列任务的试验。
匹配试验时,让被试力求记住每次试验中看到的一个字母串,以后该字母串和另外4个错误的字母串同时出现。他们的任务的从中选择出与记忆中一致的字母串。在每次回答之后,主试都给予正确的答案并开始下一次选择测验。
编辑试验时,告诉被试他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字母串,都是依据某一复杂规则生成的有缺陷的字母串的样例,每一样例有1-4个字母是错的。被试的任务就是找出错误并外显性的发现语法规则。随后,主试指出学习者应标的错误字母,然后开始下一个。
在完成以上试验之后,所有被试都被告知他们在第一阶段所见的字母系列是通过复杂规则产生的。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主试每次呈现的5个选项中选出符合语法规则的正确字母串。每10次选择后暂停,等待新的指导语。
相同字母集的情况是,前两个单元都用一种无意义的字母串,第三个单元用别的字母串;不同字母集的情况是,每个单元都用不同的字母串,但第三个单元用的字母串与相同字母集时用的相同。
实验结果:一、不同学习条件的效应。对于高难度的限定语法学习组,成绩由好到差依次为:交替组、匹配-编辑组、匹配组、编辑-匹配组、编辑组。低难度的双条件学习组,成绩由好到差依次为:交替组、编辑-匹配组、匹配-编辑组、编辑组、匹配组。二、不同字母集效应。在高难度的语法学习组,接受不同字母集的被试成绩好于接受相同字母集的被试的。而低难度的语法学习组,这种差异不明显。三、时间的效应。无论是高难度的语法学习组,还是低难度的语法学习组均存在着时间效应,即随时间的推进而越来越大。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混合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单项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随时间的推进,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贡献都越来越大。但由于学习材料的不同,两者的贡献大小又不一样。内在关系明显的人工语法材料,外显加工的贡献大些;而内在关系不明显的人工语法材料,内隐加工的贡献相对较大。本实验还证明了国外的研究发现:内隐学习存在概括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揭示的内隐学习的抽象性,更加突出了它的不可估计的贡献。
结论:总之,该实验研究表明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了解到其产生的内在机制是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外在条件是外显学习的适时配合。同时,也说明了不同的学习材料,两者的贡献也不同。由此,作者推论,学习复杂任务时先应具备一个内隐知识基础,然后再试图建立外显的任务模型。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心理学报。2002;34(4);351-356。
A+,同上,你现在可以玩一玩实验材料如何制作了,不过离真正自己做实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