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在儿童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几乎在每个社会,最基本分类就是性别,所有的社会都期待男女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期望并讲这类信息整合到自我概念系统中,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对于儿童的性别认真发展问题,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却有如风毛鳞角。
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所谓性别恒常性即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人的发式、衣着、活动变化而变化。Slaby和Frey把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3岁),儿童首先形成性别认同,即有识别自己和他人性别能力;第二阶段(4岁)性别稳定性阶段,儿童认识到随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第三阶段,性别一致性阶段,儿童认识到性别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性别一致性的获得意味着儿童完全获得性别恒常性。
这项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设计,首先,把性别稳定性划分为四个维度(过去、近期将来、期将来中、远期将来),在性别一致性的测试题中加如意图这一维度,其次,在性别一致性测查中,对做出错误判断的被试增加了提示条件,以便进一步澄清被试的观点个深入发掘被试的认识潜力;最后,这项研究还关注发展中的个体内部差异,即揭示同一儿童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性别横常性的认知发展是否抑或存在一个发展次序。
研究为4(年龄:3、4、5、6岁)×2(性别认知对象::自己、他人)的2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年龄为被试间变量,性别认知对象为被试内变量。随机选取广州市一所中等水平幼儿园儿童120人,分为3、4、5、6岁四个年龄组,每组30人。兴办恒常性实验任务测查的材料包括两套图片,分别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知发展。实验采用个别测试法,主试边出示图片边提问题,有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主试按照标准指导语实施。
结果发现大多数岁儿童已能识别自己的性别,统计检验表明,儿童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年龄效应在边缘显著水平。50%的岁儿童还不能认识他人的性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认识他人性别的能力在增加。对自己或他人性别一致性的判断成绩在3~5岁组中没有或只有缓慢是提高,而5岁至6岁组则提高较快。研究还发现,性别认同是性别稳定性发展的前提,在获得性别一致性的儿童中,只有一个儿童没有完全获得性别稳定性,而在没有获得性别稳定性的儿童中,所有儿童都没获得性别一致性。在提示的(澄清)的条件下,绝大多数6岁儿童通过了性别一致性的的任务,这一结果说明,5、6岁儿童可能是性别恒常性的发展的快速期,我们在结果中看到3~5岁儿童之间性别一致性成绩进步很小,而在5~6岁的阶段,这方面成绩很大提高,这也提示我们5~6岁是儿童性别一致性的最近发展区。最后,这项研究揭示了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恒常性发展的差异,与前人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前人的结果只是表明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早于他人的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并没讨论差异在拿个年龄段。这项研究表明其差异主要表现在3岁时。这项研究在增进人们对我国儿童有关性别恒常性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为幼儿的性别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前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范珍桃
方富熹心理学报 2006,38(1):63~69
A+,请回答被试内设计与被试间设计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如何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