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章 解说(原文共515节)
(2016-03-02 16:04:12)
标签:
国学经典先秦思想论语解说教育 |
分类: 论语前沿 |
《论语》二十章
学而(共16节)
学而:怎么学道有果,怎么共学适道。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及时好结果;不亦说吗?告诉亲朋。有朋自远方来,都来学道用道;不亦乐吗?都好结果。人不智而不愠,‘循循然善诱人(9.11)’;不亦君子吗?都变成君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17.4)。”
分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学道及时干,及时好结果,好早学新的;不亦说吗?把好结果,告诉亲朋,亲朋相告。有朋自远方来,好结果传的远,大家都来学道,都想着好结果;不亦乐吗?学道用道,得好结果,好事连连。人不智而不愠,对不智者就得,‘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9.11》)’,逐渐得以提升;不亦君子吗?学习好结果,每每好结果,渐变成君子。”“君子学道则爱人,使天下人好享受;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容易共事渐成君子。(《论语阳货17.4》)。”“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7.6》)。”对人人实施一样高度的教学,使人人学会乐在道中成事情。
关键:
独学结果而引发共学,不愠容纳而都成君子。
演绎:
《论语》学的是思路,弄清思路、使用思路。就学成基本了。思路不清,就没入门,需要引导。
本段原文先说的是独学,后说共学,再后来说的是怎样都学好、成为君子。三句话的大体思路是这样,具体理解顺这个思路。
“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必须回答准确,答案在《论语》里。答案文不对题,再继续说自然会离题万里。
学道。《论语》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学道的目的明确了。 因此,掌握原文是第一要素。问题在原文里,答案也在原文里,原文可以教会我们怎么做。改变我们的言行,提升我们的修养。
“不亦说乎?”就是扬善,引发了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来学,是熟人相传引发的。对我来说自然有认识不认识的人,也就是“朋”。同于“宾朋满座的“朋”。
“不亦乐乎?”大家都来扬善,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不知怎么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愠还要接纳,就是“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的具体表现。“不亦君子乎?”是不愠的效果,也是人人学道的结果。
《论语》8.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能这样做的到,是君子的责任。
《论语》二十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