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代《论语》一句话解释的比较(1)

(2008-06-27 12:55:23)
标签:

爱在中国行

教育

分类: 古典辨析/原创

这篇文章,有耐心的朋友看得,没耐心的朋友可以锻炼一下。《论语》本身具有的魅力,在哪种译法下能看得真切呢?我们来看:

1·《云尘子《论语说解》
1.1时习章
文集:客游天地间  作者:云尘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1),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

注释:

(1)习:在实践中练习。时:时时。(2)说:通“悦”。(3)愠:音“韵”,内心有不平之气。

译文:

孔子说:“学习一切可学的,而且时刻注意运用到实践之中去,岂不是很愉悦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前来,岂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我却不因此心怀不平之怨气,岂不是君子的修养吗?”

说解: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感到愉快了吗?北宋易学家邵雍说过:“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怎么把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事情?只有为了修养自己的才与德去学习,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去学习,学习就不会变成被迫的行为,也就能变成一种乐趣。当我们把所学到的智慧和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时,得到了收获,提高了自信心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到这种学习的快乐。学了却不能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去,那么,所学的东西永远不是自己的。

酒肉朋友容易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难寻。因此,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前来的时候,必然会从内心感到愉悦。这样的朋友是难以寻觅的知音,是可以相互帮助而做一番事业的同道。

人生难得的是知音,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固然是极为高兴的事,但是,有才有德的君子经常会遇到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时候,在此情况下,不去怨恨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仍然乐观地对待现在和未来,仍然坚持自我的原则,这才是符合君子要求的。
 

2·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邴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子曰学而”至“君子乎”。

  ○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者,古人称师曰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意载,无义例也。《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注“马曰子者”至“说怿”。

  ○正义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称”者,经传凡敌者相谓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称师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云“谓孔子”者,嫌为他师,故辨之。《公羊传》曰:“子沈子曰。”何休云:“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然则书传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若其他传受师说,後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为师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类是也。若非已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类是也。云“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者,皇氏以为,凡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後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後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郑玄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玄云:“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时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於功易也。”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谯周云:“悦深而乐浅也。”一曰:“在内曰说,在外曰乐。”言“亦”者,凡外境適心,则人心说乐。可说可乐之事,其类非一,此“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亦说乐之事耳,故云“亦”。犹《易》云:“亦可丑也,亦可喜也。”

  ○注“包曰:同门曰朋”。

  ○正义曰: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

  ○注“愠怒”至“不怒”。

  ○正义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於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3·《论语之变·学而》 

   作者:王正军

 

1-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解]

时习:时用。时,时刻,时机,在一定的时间内。

习:数飞也(《康熙字典》)。《礼记·月令》:“鹰乃学习”。学飞之意,在鸟为飞,在人为用。时用:什么时间用,什么时刻用,掌握时机用,顺应时机,创造时机用。时刻注意什么时机用什么。

乐:快乐。     

之:的。

亦:又也(《康熙字典》)。

说:(shuo) 《论语·八佾》里“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此处则用“shuo”音。现代汉语中“你这事是怎么说的?”其用法与古语相同,意思也同。说,有解释的意思,有宣传的意思。

乎:吗。

朋:在《论语》里有朋,朋友,友三种用法。朋,群也。来学习的人,不管认识与否,都称作朋。朋友:认识的人,有比较深的关系,有了相互的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公治长》“子曰:‘朋友信之。’”。相互信用才能算是朋友。

友:《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友辅仁,即以友辅助自己心里所想的事情,说明这种关系就已很深了。

知:同“智”。有一群朋友从远方来,自然有智与不智之分。

愠:含怒意。排挤,疏远。君子教化人并不是不发怒,他是不露出排挤人的神色。他的怒是为了引导人,接近人的。《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利用人的感情启发人,引导人。

君子:《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识:识别。让:让的是善行的人,非谦让。谦让比让窄。

敦:敦勉也;促使。怠:懈也;怠慢。谓之:谓,使也。之:得。君子不尽人之欢:(1)不只想着别人给你欢乐而不给别人欢乐,应相互给与欢乐。(2)不让别人觉得你的欢乐是有限的;让与你接触的人觉得你总有欢乐,喜欢与你在一块。不竭人之忠:“忠:互忠也。别人对你忠,而你却对别人不忠,形不成互忠肯定难以持久。只有互忠了,双方的利益才能不断得到,这样才能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博闻者,多交朋友多交流,多读书。强识:增强认识的能力,目的是为了识别善恶而让善行。

 

[解释]

孔子说:“学而时用的,不又说吗?有朋自远方来,不又乐吗?人不智而不愠,不又君子吗?”

 

[解说]

孔子说:“学了要时刻用,掌握时机用。学了要懂得掌握时机用,时刻怎么用,就好掌握利益了。自己也许会告诉别人,也许别人看到了所做的事会问。这样就会一传十,十传百,也就是下文所说的有一群朋友会从远方来。朋友不断从远方来学习,将来就有可能成为成事的伙伴,不又是快乐的事吗?然而这群朋友必然有智与不智之分,对待不智的朋友不应当有不好看的脸色,排挤的心态,想方设法引导他,改变他不又是君子吗?其实,首先得激起朋友的兴趣,帮助对方,引起对方的响应。这样,一起成就事情就容易了。”

 

“学而时习之,时习,它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我的用意就是,比如说,你说的这话你跟以前的不同。因为这个‘学而时习’,大家都熟悉是吧。就是说,你的理解跟别人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这是最关键的。我的理解,不同在哪里?就是我现在的理解啊,这个‘学而时习之’,它是整体的,它这三句话是互相关联的,是这样的。你看以前这三句话的理解都是各说各的,三句话没有什么实际的联系,让人看不出来。这是我理解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然后呢,就是说,在具体的解释上。比如‘说shuo’,说,理解为说,那这个说,就跟‘有朋自远方来’连得上。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不用悦呢?”

如果你用悦的话,这个前面和后面就连不上,是这样的。就是说,我们现在都用悦,但它前面和后面两句话根本就连不上。

“那不也很高兴吗?不也很很高兴,不也很快乐吗?”

    你看,因为古人说话他是比较简洁的。而你看这一个,‘不亦悦乎?’‘不亦乐乎?’连续重覆两句,说是高兴,这是一个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说,前后的不连接。而刚刚的那个问题都不算是个问题。因为你前后不连接,往往就是说你原来的理解,它的问题就多。

“那你理解成说shuo,怎么就比较连接了呢?”

现在大体说,‘学而时习之’,这个习,是什么意思呢?习,数飞也。在鸟为飞,在人为用。因为这里是说,人学了以后怎么样?所以,习在这里肯定是用的意思。因为这个习是在说人,不能说人在飞啊,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就是,‘时用之’,这个‘之’是‘的’,就是我的什么,他的什么,这个‘的’。是这样的,就是‘时用的’。

“之,应该是理解成,学到的东西,学到的知识吧?”

就是说,你比如说吧,学而时用的。就是说学而时用的,你就知道你是在学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你就能懂得怎样去时用。这样一个下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把‘之’理解成学到的东西呢?你不理解成他学到的东西,你就把它当成一个后续的助词,它也没有错啊。这很明白,‘学而时用的’,后面就说‘不又说吗’,就是说,你学的用得好了,你就‘不又说吗’?前面肯定是用得好,你就跟别人说,或者是别人问了。是这样的,也就是,这个‘亦’,我们理解成‘又’,因为你又说了,所以‘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就指的是很多人来了。是这样的,这就直接跟后面的连上了。

“因为说了,就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你给说的了,他来学,你就给别人说。就有了口碑传播的这个效应,一传十,十传百,就是这样的一个效应。那就很多人来学了。

然后这个朋,朋是什么意思啊?其实,现代语里的‘朋友’在《论语》里面,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朋,一种是朋友,一种是友。而在《论语》里面,朋、朋友和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这个‘朋’,它就是说,刚认识的人,他都是朋友。就是说,你只要认识,他就是朋友了。是这样的,当然也包括认识时间长的人。这就是它这个‘朋’的用意。也许是他不认识的人,是因为他的朋友介绍的朋友来了,这也为‘朋’啊。所以这个‘朋’的理解比较广泛,认识的程度也比较浅。从前面我们也知道,他是来学习的。是来学习的朋友,所以等于就是说刚初交的朋友,这就是‘朋’。

比如说《论语》里提到的‘朋友’。那它的层次是什么层次呢?在《论语》里面有‘朋友信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这个词一出来的话,说明已经能够互相信任。这才能为之朋友。这是《论语》里面的‘朋友’。

而《论语》里面的‘友’。《论语》里面说,‘以友辅仁’。‘仁’我们知道,仁就是心里所想的事情。辅助你心里所想的事情。那他能知道你心里,那这个朋友的交往,比相互信任的朋友的交往肯定更深了。就是说明,这个‘友’比‘朋友’更深。明白吗?这就基本上把‘朋’、‘朋友’、‘友’,三个的区别,就给你说清楚了。

我们现在再回到文章中,再看刚才看到的第一句、第二句话的联系。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三句话的联系,‘人不智而不愠,不又君子吗?’原文的‘不知’,就是说,人‘不智’。

“那我说,别人不知道。有一些理解,是理解成‘不已知’,就是倒过来了,理解为十六章的‘人之不已知’。”

这里没有‘已’的问题。

“就我看到有一些解释他是这样理解。‘不知’,它是不已知。”

就是不知道别人。是吧?

“不是。不已知就是,他的理解就是对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缺点,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人他会经常有争吵,好象我对某个问题……”

因为这个,你看,你比如说的这个不知,我问你知道不知道,你说:‘我不知。’一般说的这个不知,就是外在的不知,是这样的。明白吗?就是说,这个人对外在的不知。所以你说的‘不已知’和‘不知’就不同了。你不能说‘不已知’,原文说的就是‘不知’。因为在《论语》里面也有‘不已知’的话。到我们说到‘不已知’时再来说‘不已知’的问题。我们现在说‘不知’的问题。

而这个‘不知’也是要根据文章前后的相接来理解。因为朋友来得多了,那肯定就有智与不智之分,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智的,我们已经知道怎么办,那这个不智的,我们怎么办呢?就是啊,人不智而不愠,不又是君子吗?就是智与不智之分的不智的人,我们对他要不愠。愠是什么意思?愠就是,在《康熙字典》里有,就是含怒意的意思。就是说,不排挤别人。含怒意就是脸色不好看。脸色不好看那肯定含怒意了。就是说,我对你脸色不好看了,那你就肯定知道,这有什么问题了。这个脸色不好看,从前面已经知道,他是来学习的,然后你对他脸色不好看,你肯定是在排挤他了。

“那现在我的理解是,人不已知,就好象我对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这个是错的,我还是坚持已见。我们自然就会争吵起来,那在这个过程中你依然是不愠,依然是很有耐心地教导、指正我,不亦君子吗。我这样理解行吗?”

不愠,不愠它就是说,因为它这里并没有教导不教导你,不愠,他是要你首先不要有排挤的神色。那你要是没有排挤的神色,那当然了,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他学习中的难题。因为从第二段知道,朋友来是学习的。第三段就是,对不智的人,他的学习应该怎么促进,是这样一个意思。它是告诉你,你首先起码是不应该有排挤的神色,明白吗?当然,这里是从围绕学习上说的,也就知道,‘不亦说乎’理解成‘说’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把‘说’理解成说,后面这两句话才能紧密地连接起来。是这样的。

再一个的话,现在回过来说,学而时用的。我们经常说学以致用,但在《论语》里它是学而时用。这里的学而时用比我们说的学以致用厉害。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人,学而会用,但你用的时机不恰当,你用的空间不对,往往你就会出大错。

“对,对啊。”

就是说,这个学而时用很重要。也就是说,时机用,时刻用,在一定时间内用,知道在什么时间用什么。这就是时用,它的意思所在。当然这也是和以前理解的基本点的不同,是这样的。就是说进一步,学,你要时用,要口碑相传,要善于容纳别人,是这样的。先要容纳别人,容纳别人来学习,然后以后的话,别人以后就会成为你一起做事的朋友啊。

再一个呢,就是君子的理解。关于君子的理解,那就要根据《礼记》里面的:‘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殆,是谓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君子的理解就是根据这里边说的。

“那讲起君子,自然就要提到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

就是说,在《论语》里面啊,有这么四个阶层,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啊,人刚学习时候,不一定都是君子,然后慢慢地就会转变为君子。就做到君子的要求,当然啦,君子就要根据君子概念的要求,你符合了君子概念的要求,你达到的君子了,是这样的。

小人有好人,也有坏人,只不过是思想没有修养好而已。问题是在这里,修养好了,也就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大人。

“哦。那君子就不一定是当官的人,有社会地位的人。”|

对,对,这个君子不一定是当官或有社会地位的人。当官的也有小人,并且大有人在。那为什么说,当官里面也有小人呢?不是说他没有思想,之所以他为之小人,就是因为他光有捉弄人的思想,没有帮助人的思想,只利于已不利于人的思想。因为他有这种思想,所以说他是小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国家的利益
后一篇:雷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