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椒江文学》2024年冬刊:明亮的尘灰(组诗)

标签:
《椒江文学》明亮的尘灰 |
分类: 发表的诗文 |
它在
看不见
摸不着,但它那么近
那么真实,鲜明
像风吹过童年,吹过肩背的石头和风雨中
渐渐生成的
老年斑
一颗动荡的心
在奔跑。一趟缓慢的绿皮火车
总在不起眼处,卸下一些守旧的人,一些低头的人
一些心怀愧疚和梦想的人
像一堆灰烬,又一次在吹拂中
擦亮不曾泯灭的
火苗
它拖着昏黄的落日
一寸一寸
契进我们的肌肤
与骨髓
我就想,一个人从诞生到死亡,其实是一束光
在俗世中完成了
洗礼
它在
它一直都在
几粒脆生生的鸟鸣
一个须髯银白的老人
颤巍巍地,用拐棍敲了敲斑驳粗砺的
香樟树枝干
——身旁,一条黑颜色的长尾巴像羽毛一样,拖着一截午后的光阴
我越过它们。一整个香蜜园似乎是恍惚的
虚无的炊烟中
稻浪翻滚,牛车踽踽独行
脆生生的鸟鸣,与我内心的尖叫形成呼应。此刻,那须髯银白的老人
黝黑的背影,像极我身患尿毒的父亲
他们对生命之爱,如一枚缱绻风中的叶子
如鸟鸣
——父亲牵着我
草地上种星星。每种下一颗星星,就看见一道敞开的门
父亲说,生命就是那一道门,而爱
是星星
存在:一束遥远的止不住心跳的火舌
呼啸,那是水
岑寂,那也是水
水做的山
风是水的咽喉
一次次穿行
在大山密林中,搬起嶙峋的石头
和集聚在石头上苍苔一样的
密语。那是山与水对话,那是大地与人类的
对话。风声里写下水的包容
我有比风声更凛冽的
决绝。拂去尘埃
水,濯洗一切,宽宥一切
也照亮一切
——我们“披覆着尘世的外衣,却在尘世中一次次靠近或抵达
山水之内部”
风在耳边吼
我开成一面孤悬的崖
收拢满山云翳,在更深的谷底唤回一声咆哮
那是多年前
祖父领着我,从一处溪滩进入另一处溪滩
卑微的空无中,我们在寻找一种呼啦呼啦叫的被洗去了棱角的凤尾石
现在,一点点消弭在明亮的尘灰中
我甚至无从想起,凤尾石是什么样的一块石头,这呼啦呼啦叫的刀子般割过的光阴
又有着怎样的一种颜色
满目荒芜的古道上
废弃的马车里,仍有一道不被打开的缝隙
钟摆上
无声息的光亮
似乎是一种隐喻。众多
凝视里,惟一能看到的是,风吹池塘
一只白鹭拖走涟漪
事态盲目,生活,寂静在荒凉中
一只口罩关闭出行的大门
所谓远游,不过是
一分遐想。于一杯酒,访亲会友
找寻越来越陌生的家乡
反复练习转身,学习如何在人生拐角处
辨认收腹的尺度
一次避让
一次平衡。苦难在沙漏中
被污水
洗白。潜下心
又一次接过岁月的恩赐
——“那不被落日带走的黄金的锈”
偷渡中的应许之地
令人心存感念的,或许,是一把风刀
和一张沉浮在慈悲中的
被精雕细刻的
脸——
不装一滴墨水,或春水
将内心清空
现在,藏书柜上
那些书,密密,麻麻,一本
紧挨另一本。书中的人与事,空着
没有人会去翻动
一只香炉置身它们中间,仿佛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不在意走错一扇门
不上香,不再往香炉肚子里
装香水、白云
钟声。有用的
等于无用。有时候,兴起
也会取下香炉放在
午后斜阳下,洗一洗
晒一晒。这样做几乎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年,被清空,删除
不计其数,哪怕再次
想起,也仅想想
而已。书给不了我什么,香炉
给不了我什么
如果向下的命数,都是归途,我为什么
还要怀抱这一只香炉
痛哭——我是在孤绝中认死理的
那个人。不相信
你的到来,会比一本书,或一只香炉
更有意义。那被光阴
舍弃了的,都交给
光阴吧。不再为一颗头颅的松动
拧紧发条。不再填充
和缝补。我顺从这无端的造化
及下坠过程中的一点点
空浮
一把刀
悬在暮色中。锋芒
毕露。相爱的人,刀锋下
窃窃私语
而好事者
在墙壁外,击凿
恍惚中,一道坍塌的门。三两声
绿色的猫叫,蹲伏在
门框上
一个梦游的
小区保安,遇见一个全身发光的
人。他喊一下,那人
跑一下
一头狮子
在我体内奔突
长鬃毛
像闪电一样
划过。一个身体晃动
一整座狮山晃动
只有黑着脸的身边的悬崖纹丝不动
脚底下铺满黄叶的青石板
纹丝不动
遇见的人是从普仁寺出来的人
慈眉,善目
脑门上挂着露珠,仿佛狮子都不是狮山养的
仿佛狮山上的石头
都是水做的
风吹起,青烟
不动,俗世的尘嚣
在山林间
归隐。身体里
养一头狮子,我与狮山
似格格不入
我有雷霆、风暴,有熊熊燃烧的干柴
烈火。友人说
普仁寺塔的基座是狮子座
因而,我就想
狮子也有慈悲一面,如同怀揣狮子
在人间,左奔右突的
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