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龙泉人文》2023年第2期:李茂林:日茂而成林

(2023-12-13 16:21:51)
标签:

《龙泉人文》

李茂林

日茂而成林

分类: 发表的诗文
【存】《龙泉人文》2023年第2期:李茂林:日茂而成林



【青瓷之光·不灭窑火】

                                      李茂林:日茂而成林
 
                                                              流泉 洪峰

        青瓷,让我们遇见。
        十多年前,市作协需要采购一批青瓷作为年度奖的奖品,有朋友推荐了当时还不太为人熟知的龙泉青瓷手艺人李茂林的青瓷作品。
        初见李茂林,是在龙泉城郊大沙的“茂林青瓷”工作室。英俊,帅气,儒雅,沉稳。单从外表上看,眼前的李茂林已经颠覆了我之前对一个“龙漂”瓷人的印象。
        在我想象中,从江西景德镇跑到龙泉做青瓷的李茂林应该满身泥土味,不善言语,甚至木讷。事实上,帅气的李茂林,显得十分儒雅,并且又十分健谈。而在他的举足谈吐间,始终透露着一种对青瓷艺术的敬畏,一种追逐梦想的执着和一种之于生活的赤诚与热爱。
        在他那间小作坊里,我似乎开始喜欢上了龙泉青瓷,并籍此步入一个有关青瓷的更大的世界。茂林青瓷工作室所陈列的大小不一的青瓷作品,在我眼中,仿佛是一道道光。当万事万物与一团团泥巴奇妙地糅合在一起,这些泥巴就不仅仅是泥巴。它们是器具,是艺术,也是生命。而众多像李茂林一样潜心于艺术创作的青瓷艺人们,便是这“一道道光”的播种者与制造者。
        那一年大约是2012年,我们流连在茂林青瓷作品中,最后将目光定格在一件名曰“美人醉”的作品上。“美人醉”器型由传统梅瓶演变而来,造型挺秀俏丽,线条自然流畅,釉面温润如玉,恰似妙龄少女那般柔美、婀娜、灵动,而备受青瓷爱好者的青睐。能否成功烧制“美人醉”,对于任何一个龙泉青瓷艺人都是一种追求,一种考验。无论器型还是釉色,李茂林的这款手作“美人醉”,打动了我们。作为首届市作协年度奖品,我所收藏的这件作品楚楚动人,至今仍陈列在家中客厅的壁柜中。
        我曾经为此写过《美人醉——题李茂林青瓷作品》这样的一首诗:“泥巴穿上光鲜的外衣/工艺拓展天地边界/水与火媾合,现代与历史在隔空对望//雪拉酮//一个美人醉了/江山,容颜娇羞/情色,皆为风雅所造//美,从心开始,好比这泥塑青瓷/一旦拥有人的呼吸和温度,就开始/脱胎换骨//开始闪电/风,在你的云鬓/种下星星。一个好色的年代/因性感,而暗藏/锋刃//最好的时光/是一颗痣爱上一枚/戒指”。
        之后,我与李茂林成了朋友,因为青瓷,因为诗歌。每每在读李茂林的青瓷作品,我好像置身在一个美好的诗意世界里。
 
        李茂林说,与瓷的缘分是上天注定的。他出生在江西景德镇新厂街道一个叫“老厂”的地方,并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之所以叫“老厂”,自然是相对于新厂而言,老厂区块里隐藏着年代久远的瓷厂、巷弄、陶瓷作坊。
        少年李茂林,其实对陶瓷所知甚少,但景德镇的千年陶瓷底蕴,就像是空气中的氧气,在你每天的呼吸中,沁入你的体内,滋润和陪伴着你的成长。
        从小就喜欢美术,当一名画家曾是李茂林儿时的梦想。高中时的他,顺理成章成了一名美术生,每天忙着学习素描、素写和色彩。他在画画上的天资和努力,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高二时,一家当地的陶瓷厂家就专程上门邀他“瓷绘”,就是在瓷器上画画儿。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自五代开始产瓷,经宋元两代发展,到明清时期就开设了御厂,是全国最大的青白瓷烧制中心。景德镇瓷器种类繁多,以青花、粉彩、颜色釉与玲珑最负盛名,被誉为“景德镇四大名瓷”。其中青花与粉彩均以“瓷绘”为主要特征。比如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而粉彩瓷则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
        凭着良好的美术功底和艺术感觉,李茂林早早地就开始接触到“瓷绘”。而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陶瓷之美,也深深地震撼住他,吸引着他。他在工作的第一站,就选择了一家民间陶瓷艺人的工作室,在那里学习瓷绘。景德镇瓷业的制瓷工序极为细分,练泥、拉坯、修坯、瓷绘、烧成等,都有专人负责。
        “艺多不压身”,这是父亲之前反复对他叮嘱的。在专业绘瓷了多年之后,李茂林也渐渐发现到,要做好瓷器,不能局限在瓷绘上,那些关键的工序,比如拉坯、修坏等都需要去掌握好。从1995年开始学修坯,接着又从2000年开始学拉坯。学以致用的李茂林,悟性极高,很多老师傅都夸他是“做瓷的一块好料”,而他,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大家抢手的“师傅”。
        谈及当年的学艺艰辛,李茂林依然感慨多多。在他动情的回忆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手艺人拉坯时的弓背身影。李茂林谦逊地说,有时也听到别人评价自己手艺精湛,说自己聪慧,其实,自己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手艺人,能在技艺上有点小成就,无非是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拚命干出来的。
        记得当时学拉坯时,已30多岁了,算是大龄青年了。当时也没有专门老师指点,全靠自己摸索苦练。记得有次,有一位20多岁的东家请他去拉坯。当时他刚学没多久,拉出的器型总是达不到对方要求。后来对方问他是不是专业拉大件的,待日后需要拉大件时再请他。言外之意,表达出一种委婉的拒绝,同时也给他找一个台阶下。说起这个小插曲时,李茂林说自己当时尴尬地满脸通红。
        那时候景德镇瓷业兴旺,拉坯师傅供不应求。李茂林总是来者不拒,每天拉坯长达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最多一天时竟然整整拉了7吨多的泥巴。他的手指经常被拉出血,好些拉坯件上都留下了血痕,工友们开玩笑说他拉出了“釉里红”。
        “别人愿意花钱请你,你的技术能够赚钱,这才是衡量‘师傅’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在李茂林眼里,“师傅”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而是一个手艺人在技术上得到业内的认可。在景德镇时的李茂林选择了“做瓷”,而“李师傅”也成了他的专有标签,在业内名气也越来越大。
        当我问及李茂林当初的职业抉择时,他笑了笑,说:“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而我却从他那阳光灿烂的笑容里,读到了一种热爱,坚定和一种践行理想的强烈的自信。
 
        龙泉与他的家乡景德镇一样,都是以陶瓷名闻天下的地方。与景德镇生产青白瓷不同的是,龙泉以生产青瓷著称。龙泉青瓷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龙泉窑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
        在李茂林心目中,龙泉青瓷是中国陶瓷的又一座高峰。他对龙泉的向往,发端于对龙泉青瓷的仰慕。2005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李茂林只身来到龙泉。
        初到龙泉时,他以一个拉坯师傅的身份,凭着“拉坯”这门手艺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青瓷工作室工作。多年练就的手艺,扎实的美学基础,让他从接触龙泉青瓷之后,便深切地感受到龙泉青瓷散发的无尽魅力。拉坯之余,他经常跑到夏侯文老师身边,看他刻花,听他讲瓷,渐渐地,他对龙泉青瓷的理解也日渐加深。
        在做瓷的过程中学习技术,在书籍、古瓷中接近传统。他坦言,景德镇瓷器重在瓷画,而龙泉青瓷则是在器型和釉色的相互映衬下展现瓷器本身的内涵和魅力。一个看上去繁花似锦,一个则温文尔雅。李茂林与其他青瓷艺人不同的是,他对两种瓷器的接触、认知和理解,为他自己后续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大的丰富性和更多的可能。
        2010年,已经在龙泉生活了五年的李茂林,渐渐爱上了龙泉青瓷,爱上了龙泉这座山水古城。这一年,他作出了此生最为重大的一个决定,他把自己的户口从景德镇迁到了龙泉,把妻子和儿子都接到龙泉一起生活。落户龙泉,意味着他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龙泉人,也意味着龙泉青瓷界从此多出了一个“师傅”级别的青瓷手艺人。
        两年之后,学艺多年的他创办了个人青瓷工作室,取名为“茂林青瓷”。他终于有了能表达自己对青瓷的理解、表现自己的创意并最终传递自我思想的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他由此从之前的“师傅”华丽转身为一个龙泉青瓷艺术创作者。
        不久之后,为了让自己的手艺更加全面,也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得以拜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胡兆雄门下,学习配釉、施釉、烧制等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李茂林一直说他是幸运的,一到龙泉就能遇上夏侯文大师,有幸成为他的学生,后来又有缘拜胡兆雄为师,更是让他对自己的龙泉青瓷艺术创作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和更为远大的目标。
        创办工作室之初,在拉坯、修坯、刻花等工序早已轻车熟路的李茂林,也遇到了更多的新挑战。高温烧成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关健所在,也是他之前接触最少的。回忆起那段烧窑经历,李茂林至今仍心有余悸。当时他一窑一窑地烧,然后一窑一窑地扔。白天不好意思去扔,晚上夜深人静时去扔。直到烧到第七窑时,从火照里预判出此窑已接近成功。那晚的他才有心思去睡,他睡得很沉,第二天老婆喊他吃午饭时,还叫不醒他。聪明的老婆大声吆喝了声“开窑了!”,李茂林瞬间从床上坐了起来。
        李茂林对作品的要求是苛刻的,有时他甚至会为某一个细节的处理停下手中全部的活,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从作品创意到最后烧制完成,整个过程对李茂林来说,是煎熬,更是修行。他凭借自身的学识涵养以及制瓷技艺的全面性,在每道工序上精益求精,使每一件作品都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与个性特色。
        他的作品崇尚天人合一理念,重气求精,吸纳景德镇瓷的长处融于龙泉青瓷的制作中,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为他的作品注入全新的活力。他的作品表现手法新颖,造型大方典雅,刻工娴熟流畅,釉色通灵纯厚,尤其是其作品留白极富想象空间,恰好印证了他对龙泉青瓷的一个“说法”。在一次与李茂林的交谈中,他说:“龙泉青瓷只可雅赏而不可俗赏,龙泉青瓷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品的”。
        在他的这句话中,我突然发现,李茂林其实就是一位诗人,他悉心创作的一件件青瓷作品其实就是一首首个性鲜明、意蕴丰厚的现代诗。
        北有荣宝斋,南有朵云轩。2020年11月,一场以《窑火·翠色》为主题的瓷器及水黑画朵云雅集在上海朵云轩举办。李茂林是这次雅集的两位艺术家之一,这次的活动影响力很大,充分展现了当代龙泉青瓷艺术家的创新与匠心。
        让经典文化走入千家万户,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艺术。对于李茂林来说,这正是他在青瓷之路上不懈追求的方向。
 
        当时光定格在2023年夏的这一天,我们又一次来到龙泉城西的宫头村。茂林青瓷研究所就坐落在河边的一幢高大的楼房里。一楼和二楼是“作坊”,三楼是陈列室和茶室。
        《汉书·礼乐志》:“蔓蔓日茂,芝成灵华”,李茂林从景德镇出道,孤身前往龙泉打拚,在龙泉青瓷艺术的密林里不断成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全国轻工技术能手……现在的“李茂林”,早已是当下龙泉青瓷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但他依然表现的那么谦逊、低调。在他看来,头顶上的荣誉与光环,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继续前行的动力。他那探寻陶瓷艺术的那份初心依然未改。
        李茂林“做瓷”经历丰富,感悟多,而且他又健谈。在他的茶室里,一边品茶,一边听他讲瓷,对于青瓷爱好者来说,简直妙不可言。如此风雅事,一颗心常常被唤醒。我对制作龙泉青瓷的工艺了解不深,喜欢仅凭两点,一看器型,二看釉色釉质。李茂林说,当一件青瓷作品呈现在你眼前时,这件作品其实已经过了72道工序。只有真正进入到青瓷内部,你才算是一个真正懂瓷之人。
        龙泉青瓷最大的特点在于“青”,其最高境界也在于“青”。李茂林对“青”的追求十分考究,从配釉、施釉、到高温烧成,其间变化无穷,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李茂林说,青釉的魅力以不同方式在龙泉青瓷上有不同的呈现。与景德镇青白瓷相比,龙泉青瓷烧制难度更大,而这种难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里的瓷土和釉。比如一件好的瓷品应该像玉,像翡翠。
        这一次,我们聊了很多。交谈中,我们能感受到李茂林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他对当下的龙泉青瓷发展有着自己的独到见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龙泉青瓷传统有余而创新不足。在这方面,有三十多年的“做瓷”经历的他,是有发言权的,也是有感受的。在他眼里,如何克服龙泉青瓷的局限性来提升和体现其丰富性、灵动性,是摆在每个“做瓷”人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他说,接下来他自己将在打破传统装饰、扩大题材制作等若干方面多尝试,更加注重龙泉青瓷的现代性、艺术性。
        在临走前,李茂林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他说他的儿子李汉文今年高中毕业,顺利被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录取,主攻的就是陶瓷。对于儿子的专业选择,他感到甚是欣慰,言语里透露着满满的欢喜。
热爱是一种情怀。
        当热爱成为一种别无选择的生命方式时,惟有“永远在路上”才能让“梦想照亮现实”有最后的抵达。
        我相信,李茂林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在路上”的人。


【青瓷名片】李茂林,1968年出生,江西景德镇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轻工技术能手,一级(高级)技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胡兆雄。作品参加各类展赛并多次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江西省工艺美术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龙泉人文》2023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