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龙泉人文》2023年第2期:黄顺明:德如玉艺不止

(2023-12-13 10:44:43)
标签:

《龙泉人文》

黄顺明

德如玉艺不止

分类: 发表的诗文
【存】《龙泉人文》2023年第2期:黄顺明:德如玉艺不止


【青瓷之光·不灭窑火】

                                         黄顺明:德如玉 艺不止

                                                                  流泉  洪峰

  
        龙泉城东,寨背山下,一座高大的建筑在午后的阳光中,清澈,恬静。“玉德青瓷”四个大字在门庭外耀眼,醒目。它的不远处,穿过塔石岭隧道,便是长深高速的龙泉东入口。来来往往的车辆每天喧嚣着从这里经过,而在这座建筑内部,却是一个空阔、安谧的世界。这样的一种安谧,似乎正呵护着大堂展厅内一件件千姿百态的青瓷作品,以及一个青瓷手艺人内心深处的宁静。
        这位手艺人,叫黄顺民,而这座建筑正是浙江老字号“玉德青瓷”所在。
        早就听闻玉德青瓷是中国陶瓷行业国家重点推荐品牌和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老字号,在龙泉瓷业内名声不小。年初,该市文联有一个文艺家“助企”活动邀我参加,恰好对接的是“玉德青瓷”掌门人黄顺明。           
        对于一个龙泉青瓷爱好者,寻访本身就是一次深入和挖掘。当我第一次走进“玉德”时,仿佛有一扇门,在向我缓缓打开。
 
        站在门口迎候我们的黄顺明,憨厚的笑容流露出一个青年人少有的实诚。寒暄间,我依稀听出他的话语中,带有几分若隐若现的温州口音。他说,他是温州龙湾人。帅气,安静,沉稳,初见黄顺民,他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说实在话,他不太像我记忆中的那些温州人。
        招呼我们坐下喝茶。在龙泉,品茗赏瓷可谓绝配,这也成了每家青瓷工作室的接客之道。客人来访,与客人共品,没有客人时就独饮。茶是好茶,瓷也必然是好瓷。或许,只有如此,茶瓷间的“雅”和“趣”才不会辜负在瓷乡虚度的这一抹美丽而娴静的瓷色时光。长条的茶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玉德青瓷”自己出品的茶器。黄顺明告诉我,现在喝茶人多了,茶器圈也越来越大,茶器制造生产便成了各青瓷产家的主打品。
        展厅正中墙壁上,张贴着十二个醒目的大字——“德如玉,艺不止,言行一,笃致远”。这十二个大字,正是“玉德青瓷”一直秉承的祖训。大凡龙泉青瓷老字号皆有自己的传承,包括祖训,诤言,包括烧制技艺。但将“德”作为“艺”之起点,明明白白写在祖训上,我还是第一次见识。不觉间,对“玉德青瓷”,在心底添了一分崇敬。
        龙泉青瓷已逾1600多年的烧制历史。作为器物,青瓷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当它从最初的日用品上升到今天的艺术品,最终成为为世所珍的“人类非遗”,是人赋予了其生命,是文化注入了其灵魂。龙泉青瓷的发展脉络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终究是一致的。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龙泉青瓷手艺人,站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相守与相望,龙泉青瓷才能成为今日之“天下龙泉”,这是瓷之幸,更是国之幸。
        作为新生代龙泉青瓷手艺人之一,黄顺明深切感受到肩负的使命、责任,那便是传承,是发扬光大。而传承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坚守,另一方面则在于创新。
        常常,黄顺明夜不能寐,就一个人独自登上高高的屋顶。在这里,他思考着,他默默地遥望着。
        苍穹上,星光点点,一闪一烁。那分明是老祖宗们的一双双眼睛,在邈远处注视着我们。
 
        那一年,黄顺明在宁波万里学院求学,遇上了同学中的龙泉女孩金鑫。在青春的时光里,他们相爱了。
        暑期时,他随女友来到龙泉,第一次踏上了龙泉这一方神奇的土地,也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到了女友口里常念道的龙泉青瓷。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宋元,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造型端庄、色泽纯洁著称。从釉色上看,龙泉青瓷与大自然的主色调融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釉质上看,具有玉一般的澄澈、通透;从造型上看,龙泉青瓷简洁古朴,创造出了一种温柔敦厚、淡雅脱俗、委婉含蓄的意境,把东方文化精髓、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黄顺明说,他对龙泉青瓷可谓一见钟情,瞬间的邂逅就被它的神奇震撼到了,一团泥巴竟能烧制出如此似玉胜玉美妙的东西。在女友舅舅的青瓷作坊里,他仔细地揣摩着每件瓷器,一个念头悄悄地在他的心底萌生了。
        此后,每逢假期,他总会随女友来到龙泉,开始涉猎龙泉青瓷历史及相关知识,除了向女友舅舅讨教之外,还在舅舅介绍下,认识了龙泉青瓷泰斗徐朝兴大师,并在其创办的“朝兴苑”里,跟随其儿子徐凌、儿媳竺娜亚学习青瓷烧制技艺。此时的黄顺明,对未来的抉择还具有不确定性,但内心里的喜爱,早已将一颗“青瓷”种子深深埋下。
        女友舅舅郑宗么是龙泉瓷界的一位知名老艺人。作为东音窑第五代传人,他自小学瓷、做瓷,一生与瓷土、釉水为伴。1972年,还在国营瓷厂工作的他,与同事们一起参与设计、制作完成了一款国宴专用餐具,并作为“国礼”赠与尼克松总统等外宾。一时间,龙泉青瓷名声大噪,也为他的青瓷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一笔。1990年,他还应美国同行邀请,代表中国参加瓷界行业的技术交流。
        黄顺明对龙泉青瓷发自内心的那份喜爱,还有散发在小伙子身上的那一股聪颖好学的气息,被花甲之年的郑宗么全看在眼里,心想,如果这小子日后能做青瓷,必将大有出息。
        大学毕业后的黄顺明,一开始遵从父母之意,回温州老家的家族企业里工作,主要从事电器生产销售。不久之后,他结束了与恋人金鑫的“恋爱长跑”,结婚成家。
        出身青瓷世家的金鑫,是在浓郁的青瓷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女孩。黄顺明清楚地知道,虽然她嘴上不说,心里却始终没有放下青瓷。而彼时,他自己内心那颗“青瓷”种子也早已蠢蠢欲动。
        2010年,辞去老家工作的黄顺明,毅然决然地牵着金鑫的手,又一次来到龙泉。这次的决择,是爱的决择,也是黄顺明深思熟虑后要将自己奉献给青瓷的决择。
 
        黄顺明转行“做青瓷”了,最开心的自然是舅舅郑宗么了。作为东音窑传人,自己年逾花甲,早就希望这家族传统老字号能找到好的接帮人。而天资聪颖、好学好思的黄顺民和金鑫这对小夫妇,正是被他看好的。
        岁月沉浮中,东音窑走走停停,但火种一直在延续着。东音窑传到舅舅手中,仍是一家小作坊,以生产传统工艺品为主,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产品丰富性,皆无法进入更大更广阔的市场。
        黄顺明十分清楚眼下龙泉瓷业的外部环境。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像一股春风,一下子激活了无数青瓷艺人的内心。对于有想法的黄顺民而言,这样的契机,无疑是不会放过的。这不仅是考验,更是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一番细致调研后,黄顺明认为,市场是检验的标尺,青瓷能否被市场接受和认可,这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他将想法向舅舅和盘托出,彼时,年事已高的舅舅,正有意要将东音窑交给黄顺明、金鑫小俩口去打理。在黄顺明调研市场的同时,舅舅其实也已从多个角度在考察他。在舅舅慈祥而开怀的笑容中,黄顺民和金鑫接过了一个青瓷世家一代又一代最美好的期望。
        不久,“玉德青瓷”成立了。东音窑第六代传人黄顺明,用祖训里的第一句作为厂名,“东音”之灵开始融入“玉德青瓷”。“德如玉,艺不止,言行一,笃致远”的祖训,又一次在“玉德青瓷”的版图上,绽放出神奇的魅力之光。
 
        “传承与创新并不冲突,只有扎根传统才有底气,只有创新才能立本”,黄顺明的青瓷创作理念,在他接手“东音”同时致力打造“玉德”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玉德青瓷”的品牌体系里,“东音”“玉德”两个独立品牌,彼此间相辅相成。东音作为浙江老字号和家族老商号,在家族的釉水开发、传统工艺方面要求更高。而玉德作为一个普及大众品牌,主打产品的原创设计感、实用性,更加贴近百姓当下生活。
        黄顺明认为,不管是传统艺术瓷,还是日用瓷,品质过硬的都是好瓷。扩大市场,让青瓷走入千家万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青瓷的本身价值。黄顺明开始招兵买马,进一步拓展特色日用瓷生产规模。站在自己亲手绘制的这一幅蓝图上,黄顺明的目光里充满了自信,同样也耐心地接纳着前行路上所有的曲折与磨砺。
        “怕苦莫做瓷”,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且不说制瓷过程中拉坯、修坯、雕刻、上釉、烧成等一道道工序,单就作品的创意设计到成品后的市场营销,其间之苦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黄顺明也一样,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爬滚打中,变得睿智,变得成熟。
        具有营销经验的他,一方面要摸清市场症结在哪里,另一方面更要去揣摩大众的消费心理。在“玉德”成立不久,他从烧制“茶器”入手,继而延伸到“花器”“香器”“酒器”诸多领域。很长一段时间,龙泉青瓷大部分厂家都在生产传统器型的日用器具,单一的产品制约着产品销售。社会发展改变百姓生活。多元化、高品质的需求,同样期待龙泉青瓷的创新。
        如何去创新?黄顺明认为,所有创新,最重要的是理念创新。创新意味着对传统工艺的不断挖掘、提升,并从理念上不断更新、设计上不断进步。归根到底,创新在更高层面上就是文化的创新。
        如何让作品更有创意,黄顺明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就是“故事”。在他眼里,有故事才有文化,才有生命。一款产品一个故事。讲好青瓷故事,就能为青瓷融入灵魂,让青瓷呈现出更大的文化附加值。
        理念决定着作品的成败。2014年,他通过“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平台推出了第一套青瓷文创产品《西湖》系列茶具,因其设计精巧、造型优雅、内涵丰厚而广受消费者欢迎。第一套《西湖》系列茶具的成功,奠定了黄顺民让“玉德青瓷”走“文创路线”创造一片新天地的决心。之后的《喜见》系列、《印象江南》系列等作品,不仅是对《西湖》系列文创产品的完善,而且更加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广大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任何一件作品如果离开了传统的养分,所谓的创新便是无根基的创新。人们对于龙泉青瓷的喜爱,首先是“青”,然后在“青”的本色下赋予青瓷的“润”。在与黄顺民的交往中,我更愿将黄顺民从一个“手艺人”定位成一个“守艺人”,这个“守”字就是传承,“守”字的背后就是“润”,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黄顺明说:“能做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哪怕花费一生的时间都是值得的”。在这句暗含深刻生命体验的话语中,我仿佛看见年轻的黄顺民又一次牵着金鑫的手,行进在风声浩荡的前路上。
 
        2023年8月27日,午后,刚刚参加完在山东东营举办的“合作共赢·繁华未来——黄河流域老字号合作推荐会”后的黄顺明,一个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这条中华文化的母亲河,滔滔地从自己脚下向东蜿蜒而去。
        不绝如缕的波涛声,在源远流长中,仿佛是一种催促,又仿佛是一种召唤。此时此刻,在黄顺明的内心里,似乎就涌动着如此奔流不息的一片片喧响。当思绪从黄河边再次返回家乡的时候,家乡的那一条名叫“瓯江”的河,也与黄河一样,正激发着同样的浪花,同样的喧响。
        黄顺明的心一下子开阔了起来。
        是啊,龙泉青瓷不仅是龙泉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与自豪,顷刻间就变得这样的磅礴而沉重。
        光大龙泉青瓷,让龙泉青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无负“天下龙泉”之名号,责无旁贷,任重道远。而这,恰恰是一代代龙泉青瓷手艺人薪火相传的守望与期待,一个与时俱进中的伟大时代的美好的守望与期待。
        一次一次采访,似乎不曾听见黄顺明有多少豪言壮语,但已在他娓娓道来的“创业经”和人生态度中,从他闪烁着坚定目光的自信中,读到了一种追寻梦想的冀望和信仰。
        黄顺明说:玉德青瓷作为一家传承了六代人的集瓷器艺术品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企业,老字号要将“艺术性与生活性”有效融合,以顺应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他希望通过自己这一代的努力,让“玉德”成为“潮”起来的新国货。
        “德如玉,艺不止”。
        行将结束本文写作之际,这几个鲜活的大字又一次跳动在我的眼前。它们交错着,跳动着,那么分明,那么强烈,仿佛是一道道光。
        “德”永远都是手艺人的本心。对于黄顺民,对于玉德青瓷,对于所有的龙泉青瓷从业者,“德”不仅是一种格局,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担当和放眼天下的胸怀。
        言行合一,笃行志远。黄顺民一步步“行”走在青瓷之路上,也一步步更加接近自己的青瓷梦想。

        【青瓷名片】黄顺明,1983年生,浙江温州龙湾人。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徐凌、竺娜亚夫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之子和儿媳),浙江老字号“玉德青瓷”掌门人。作品《福禄》获2012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露胎缠枝花罐》获2014第29届中国北京国际礼品工艺品展览会工艺美术金奖;《祥云盖罐》获第十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先后被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俄罗斯国家美术博物馆等永久收藏。

        (《龙泉人文》2023年第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