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
流泉
还有什么
能让我手持利刃,在一块冰中
取出火
骨头撕裂
钙化的部分是牙齿咬的
锯齿状的漏洞,靠一丝丝暗疾
填埋
山河变细
我已用尽沧桑。光阴从来不给拐杖以敲击
羁旅的安慰,只是
一片风声,带走另一片
虚空中,大地
颤抖。我扶住从头顶纷纷落下的尘埃
就像扶住一场来不及回头的
雪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内化”与“外延”是一首“好”诗最重要的两个标准。“内化”是整体性的,包括题目、句子的分行、分段、用词的妥贴、意义的生成;而“外延”必须注意的是“度”或“缝隙”,过于外露与隐藏的,均非上品。言内之意,诗的语感是粗砺的,段与段之间的跳跃度极大;结构上,起笔突凸,收尾隐含,只让无尽的悲怆,隐忍其间;而“意义”的指向同样模糊,只让一场洁白却寒冷的“雪”,巧妙地“替换”下包含了无尽苦难的“尘埃”。聂鲁达说过:“非写实的诗人是死的,单纯写实的诗人也是死的……”诗题为“拐杖”,内在却是“言在此意在彼”,或者说“拐杖”只是一部复杂机器的开关而已……“骨头撕裂/钙化的部分是牙齿咬的”,仅此一句,我们就知道拐杖的主人忍受的是何等的绝望与苦痛……但生命可贵,却没有人可以拒绝死亡的到来……“山河变细/我已用尽沧桑”,“虚空中,大地/颤抖”……诗最后的那个字,即喻指着尘世中纯净的洁白与美好,那是一个经受了无尽折磨的人的最后也是最高的向往与解脱吧,阿门……诗是写给人看的,因此我一直觉得,技巧始终只是一首诗的外在手段,只是“图穷匕现”中的“图”,至于你能在“图”中藏下一把雪亮的匕首或是一把柴刀,其意义,似乎才是决定性的吧。
——黄钺(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漩涡
流泉
不以孤绝
冷漠,观沧日。建构新秩序
与发生学共谋,重置
星运轨道。叙写的江河
是漩涡造就风波
载重渡轮,循落日沉没
江水浮漫,我只取永生的波澜
疼痛与光明成默契
结痂疤痕,有向内的归隐
隐身术占据上风
众生的告诫是否有效,则退而其次
病理中被省略掉的,往往
是关键的,但它几乎不在我们的
视域之内。盲目的顺从
等同真理,有时
又趋之愚钝。能否在矛与盾中
解决对立统一,这是另外的处世观问题
对于火中取栗,简直
一无用处。把脚还给我吧
风声,给迷途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漩涡》作者叫流泉,我很喜欢他作的自画像,简洁的线条画出了他的清秀。但这首诗显然是复杂化了的简洁。在这首诗作令人眼花缭乱的用词中,认真读好开头和结尾两句即明白大意了。把一部漩涡与世相融化,从落日、江流、众生、疼痛、光明之中排闼而出,生成新的境像,构筑新的诗意,挖掘出不同于其类可比的精彩,是这首诗值得肯定的地方,遗憾的是把简洁的美变得复杂化了。但仍不得不说,除了诗意的出彩外,这首诗的语言、语调、语气也是一气呵成,无以类比的。以后两句为例:把脚还给我吧/风声,归于迷途。就做到了写诗上乘之境,既把简洁归于简洁,多么好呀,也可见诗人在创作中的觉悟、顿悟、妙悟。最后说一句,这首诗是否受了曹操巜观沧海》启示,不得而知,评者个人觉得可能还是有的,诸君以为然乎?
——松林湾(诗人、评论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编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