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乡村中国”主题诗歌征文优秀奖:我所遇见的每一行诗(组诗)

(2021-11-01 09:51:20)
标签:

乡村中国

主题诗歌征文

遇见的每一行诗

分类: 发表的诗文
【存】“乡村中国”主题诗歌征文优秀奖:我所遇见的每一行诗(组诗)



                                    我所遇见的每一行诗(组诗)

                                                                   流泉



        好溪从来不提自己的好

枯水季
讲述着水的好处
钓鱼的人,围拢在河中央的
小水潭。钓鱼的人说,水再大些
鱼会去远方

钓鱼的人说
有一种鱼,自带灵性
全身发光——
这鱼不上钩,它腾出水面,一整座灵山
都是带光的

我相信
好溪水流淌了一千多年
好溪堰就把18个村庄480公顷农田擦亮了一千多遍

顺着好溪堰
一直向前,风声
断断续续,吹送着隐隐的木鱼声
那么多芦花
恣肆,在裸露的河滩上

好溪堰与灵山连在一起
好溪似乎也与人心连在一起
枯水季细小的涓流,一样能融入好溪堰开闸时的
这来自好溪内部的奔腾
与契阔

正如
——背负尘世的
寂寥,那生活的洪流,仍在涌荡
这绵延无边际的
这慈悲



        仁庄

鱼灯是我的。
始建于清的八角亭,
是我的。一幢紧挨一幢的苍色的
石头房,是我的。

一颗仁心是仁庄的。
第一次来这里,外乡人的贪婪,是我的。
巷弄里缓缓吹过的风,
是我的。稻田间,黄金一样闪耀的鲤鱼,是我的。

三溪庙的晨钟与暮鼓
是仁庄的。乡愁年年发芽,
是属于游子的。
仁庄人的品性,有时比石头硬,有时比石头柔软。
仁义是刻在石头上的。

每块石头,都会说话。
每滴水,都会说话。我与它们
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掏心话,就好像仁庄人将所有来这里的人,
都当成亲人。

洪炜津说起仁庄,仿佛
整座村庄都是他的。他比我幸运,他是仁庄生下的人。
仁庄故事是仁庄的。而在这里遇见的
每一行诗,是我的。



        车盘坑

如果说
扇形的村落,始于车盘
而得名
那车会是什么样的车
马车,牛车
山脚下静默小河边的木风车
五百年村庄史
乡人取下
这名字,其来历决不
只因一辆车。每一个村庄
都各怀心事
和隐秘。车盘坑的海拔
抬高供人想象的
尺度。高不可攀是头顶的云朵
梨花深处
数百年的开阖。而我们
低着头,爬那么多山
走那么多路
与其说探寻,不如说是朝圣
一片瓦
致敬一场雨
一座飘摇中的教堂
致敬某段文明。当我们
再次默念
一个名字的时候
光阴抖了抖
一瓣梨花,就从枝头上,轻轻
轻轻的
落了下来



        楼塔

我敢断定
我是到过楼塔的,并与洲口桥下的流水
交换过心声
与杨树弄的酱酒作坊探询过
制酒的工序与配方。我想起我的曾祖父
在当年的金钟弄
也一样把酒酿得炉火纯青
也一样在酒旗上写下一茬茬醇厚绵长的
光阴。我敢断定
楼塔人的每一次回头,都饱含一种
深情,和一束目光里的不凋
与不羁。我与他们有一样的信念,一样的
生活态度。因而,再次提及木头
乡人就告诉我,楼塔
其实是一团火。火光中,走过了一代
又一代。在册页上
留存的每一道骨骼,都是明亮的
它们高悬在楼塔的夜空中
是不落的星辰
关于楼塔,外乡人的身份
是可以忽略的。即便,从未涉足这里的一切
我也断定
我是到过楼塔的
——在这里的全部遇见,都是命数中
我所不曾泯灭的



        包山

包山是个直性子
直直的,从宗谱里吹过来
宗谱也不见旁逸斜出
一笔一划
明明白白,像一棵梨树,端端正正
从黄土墙上抬起头

包山的子嗣
或许,有另一种活法
但归途,从来就没有忘记来路
血脉,是解开大地的
绳索

看哪
——梨花年年开,花鼓戏
年年,都在唱



        九间棚

一群人
一段燃烧岁月
一种从牙缝里蹦出的神奇之力
像一枚枚闪光的
钉子,紧紧碶在高高崖壁上,也碶在
辽阔的沂蒙大地上
——在今天,九间棚不仅仅
是一个村庄,抑或
一个传奇
历史的册页,无数逗点
一个,挨一个
当它们积聚,成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后来者,又一次拢住
目光……

望归树上,望归
连理树下,连理

风景独好——
一万种瓜果的表情,有一种是红色的
一万缕从悬崖上吹过的风,有一缕是红色的



        江下畲族村

一面畲旗
撑起了畲寨一片天
古意的门楼,凤凰续写着图腾
蓝、雷、钟的先人,则沉默在石头的沉默里
石头般倔强
石头般砥砺亘古的
风和雨。宣平溪,从不张扬
小声小气,缓缓流过,小小的浪花
就是畲家人不眠的
信仰。古树、古堤、古堰,一代又一代的
守护神,它们
将梦,寄托在宣莲
和板栗上,一年一度的
越燃越旺的
三月三篝火上。水磨坊歌声
唱了一千年,“双条落”的故事
就演绎了一千年
——在江下,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是亲人
如果你,恰好在春天
遇见花开,那花开的容颜
多像,江下的
脸——

        (《星星》诗刊社“乡村中国”主题诗歌征文优秀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