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讯】丽水90后作家潘宇浩第二部作品集《痕迹》出版

(2013-10-02 09:21:47)
标签:

流泉

文化

潘宇浩

痕迹

分类: 发表的诗文

【喜讯】丽水90后作家潘宇浩第二部作品集《痕迹》出版   潘宇浩2010年在《走向》新书发布会

 

    丽水90后作家潘宇浩的第二部作品集《痕迹》已于2013年国庆前夕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并在新华书店正式上市。
    本人应邀为本书序二,书中“网罗忆旧闻”小辑同时转载了我的博客文章:少年作家潘宇浩与他的《走向》。两篇文章一并发博,谨以此向潘宇浩致贺。

 

 

                《痕迹》序二:青春的书写,青春的纪念

 

                                                      流泉

 

    记得曾写过《落日工厂》、《指尖上的花田》等作品的90后作家林卓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字记录我成长,写作不是职业”。我想,对于潘宇浩来说,其写作的理由也莫过于此。潘宇浩作为一个青春的书写者,他写下的所有文字,既有对成长的渴望、青春的赞美,又有在成长过程中对青春的追问和思考。在他的第一部文集《走向》及其我手头的这一本《痕迹》的所有文章中,只要我们深入其中,你就不难发现,这是一颗为青春跳动的心。它快乐着,痛苦着,思考着,它向着既定的目标行进着。是的,面对潘宇浩的文字,我为青春而感动,我为一个文学少年的成长而感动。
    潘宇浩还是一个高中生。他的语言天赋已在他的一篇一篇文章中闪烁着,他的文学才华也正以青春的印记散发着特有的光芒。如果说,在初中期,他的处女文集《走向》已向我们发出信号,那么,《痕迹》就是一种见证——不管潘宇浩今后的文学之路能够走多远,而他现在的文字中所蕴涵的品质及所具备的成熟度已在他的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我有理由相信,作为2011年度浙江省“文学之星”的潘宇浩,只要怀抱梦想,多思多行,他的文学之路必将越走越宽阔。这也是我对一颗文学新星不断成熟和完美的期待。当然,我这样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希望他能在学业期间认真好处理好学业与文学写作的关系,切不可偏废某一方,这也是一个青春写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回到《痕迹》本身。我发现,与《走向》相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事物观照的不断深入,潘宇浩的题材选择已更加宽泛,视野更加开阔,其语言掌控能力也更加的纯熟。这种进步无疑来自于它的博览精读,来自于他对事物的发现和本质探索。写作,是有心人从事的事业。读完厚厚的一本《痕迹》,我可以这样对你说,潘宇浩是用了心的。全书包括“亲情”、“诗歌”、“随笔”、“纪实小说”、“童话”等辑,其门类涉及几乎涵括了文学的全部。如此宽泛的写作,对于一个青春的写作者应该是有意义的。它至少可以为作者明确今后的写作方向提供积极的探索并积累经验。他的“亲情篇”真实而温暖;他的“诗歌篇”激情而明快;他的“随笔篇”多维而思辨;他的“小说和童话”生动而趣味。当我以这样的一些词语来圈点潘宇浩的文字时,事实上,我已被文字中那一颗跳动着力量的少年之心而打动。我是说,潘宇浩已基本完成了一个成熟写作者前期的所有准备。这样的一个准备过程,也可以看成是潘宇浩自我磨砺、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回忆是一种味道》一文中,潘宇浩这样写到:“每一件事物,形、色、香、味,都会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回忆的味道。每一次并不是由情景让我记起些什么,而是那些“什么”让我记起情景,可以是音乐,可以是气味,也可以是不同人说出的同一句话。”,我喜欢这样的文字表达,就像我喜欢众多90后作家的那一分萌动与思索。有人说,天真浪漫是青春的本色,但我以为,除此之外,更多的还在于他们充满活力的记录,他们具有青春特质的发现和思考,是那些“什么”让我记起情景。社会是一座大课堂,社会万象的纷繁变幻促使着他们“少年老成”。在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我特别欣赏的。《痕迹》告诉我们,潘宇浩的“老成”远远胜于他的天真。
    现在,我把潘宇浩们的写作称之为“青春写作”。这一概念并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我认可这个概念。有学者认为,“青春文学已成为本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青春文学写作大多以校园生活为主要题材,以青少年男女为主要人物,叙述青少年的情感纠葛,同时又侧重于对成人世界的窥视、探究和叛逆。青春写作一方面通过语言表达了对于当下经验的细腻感知,用一种明确的、阴柔的和琐碎的语言风格,去叙述一代人的成长,同时这种特征鲜明的语言风格又透露出对于当下整体社会经验表达能力的断裂。”从潘宇浩的《痕迹》当中,这种明显打着青春写作印记的特色,也是强烈的。青春,是充满激情又充满矛盾的成长期,对于90后这一批作家的写作,在彰显优势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一定不足,这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但我相信,如此之“成长痛”,于他们而言定然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愿潘宇浩们成长快乐,并在这样的快乐中,去追逐和实现他们多彩的“文学之梦”。

 

                  (《痕迹》(潘宇浩著,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3年9月版;《新丽商》2013年第1期)

 

 

 

                   少年作家潘宇浩与他的《走向》

 

                                                流泉

 

    2010年12月18日上午9时30分,少年作家潘宇浩新作《走向》的首发仪式在紫金路丽水书城举行。我应邀参加并成为一个历史瞬间的见证者,见证着小宇浩的成长与成熟。
    潘宇浩母亲潘美兰是前文学爱好者,后来进入媒体后淡出,但她的文学梦想一直在延续,于是就有了今天潘宇浩的《走向》。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如今的文学虽然越来越边缘化,而对于少部分的一些人来说,文学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的指向。在我身边,就有一批前文学爱好者历经生活之波澜和世事之浮沉后,重新回归到了“文学”。这并非偶然现象,这应该是文学之于一个梦想者的必然。
    潘美兰是梦想者,我们是梦想者,而我更乐于相信90后的潘宇浩们则是梦想的追求者和实现者。他们很年轻,思维很活跃,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这一代。基于此,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文学是一种慢。这种慢,是希望,是动力,是蓄势待发后的一种生机和贲张。我为新生代而鼓掌,我为文学鼓掌。
    潘宇浩爱好广泛,博览群书。这一切,最终成就了他的“少年老成”,他的“走向”。小小年纪不简单。他现在既是梅山中学初三(五)班的学生,同时又是浙江省少年作家协会的会员。“流泉叔”打心底里为小宇浩的进步高兴,不过,也期盼着小宇浩在致力文学写作时,把文化课做的与“文学”一样优秀。
    小宇浩的处女作取名《走向》,书名很好,是动了脑筋的。作家谷潘在序中说——走和向这两个动词组成一个新的词,后面似乎还应该加上别的词搭配,才能成为一个短句,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它就这样不由分说地,和一个叫潘宇浩的十五岁少年一起,突兀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让我们不得不认可它、接受它,并为之感动。我们不知道自己将走向哪里。我们每天都夹在人流中行走,忙忙碌碌,风尘仆仆,做着许多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事,说着许多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话。人群中,潘宇浩这个少年也在行走。他一边走,一边却向我们投来质疑的目光……。他不能确定自己将走向哪里,但他决意要做一个有所担当的人,一个怀有慈悲心的人,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人。“走向”这个词后面没有加搭配的词,或许正是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更加旷远更加高蹈的意境。我想,谷潘对于“走向”的思考,也正是我们这些所谓“成年人”应该具备的思考。
    小宇浩为自己的“走向”努力着。他在《走向》一文中,引用了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很显然,小宇浩的“走向”是超脱一般意义的“走向”,有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撑力指引着他不断质疑不断探寻的目光。
    我写下这样一些文字的时候,大雪之后的阳光特别明亮。少年们在阳光中行走着,有说有笑,青春自如。世界因了他们,终究是美好的。

 

                                              (摘自流泉新浪博客2010-12-18 16:02:17)

 

 

    (潘宇浩,男,1996年生,浙江丽水人,现就读于丽水中学。浙江省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浙江作家》、《杂文报》、《少年作家》、《少年儿童故事报》等报刊杂志,2010年出版个人文集《走向》。2011年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得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