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文化厅于2007年9月20日至22日在浙东沿海三门召开“全省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座谈会”。虽同属浙江,但三门至今我无缘前往。此番在三门开会,我自然心中暗喜。原本19日报到,但受强台风“韦帕”影响,会议推迟一天。于是,我们一行四人作为丽水市的代表驱车四小时在傍晚时分抵达三门。
同行的四个人是:市文广新局的蔡芳元先生;市电影有限公司的陈海平先生;松阳影剧院的黄智华先生和我。
有“青蟹城”之称的三门,有三道门
三门,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的浙东沿海“三门湾”,北接宁波,南连温州,为上海经济区南翼。1940年建县,1949年2月17日成立三门县人民政府,是浙江省最早解放的县。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县府所在地海游镇,人口5万,精致而幽雅。
三门,有三道门,东北海域有三门山、庵山和狗山,三山叠立,形成航门三道,故得名。此地系船舶出入之咽喉,古有“海上三门似赭龛,四时潮汛老渔谙,平沙两岸护良港,锁钥波湾镇海南”之说。
在21日上午的会议上,三门县宣传部长邵全建先生致欢迎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三门概况。他说:“水有渔盐之利,陆有林矿之饶”,三门是一块希望的热土,具有水产、电力、港口三大资源优势,海岸线长达227公里,海域面积500平方公里,海水中微生物含量居全国海域之首,海水养殖是支柱产业,堪称“浙江水产养殖第一县”。“天下稻粮熟,三门青蟹黄”,三门,被誉之为“中国青蟹之乡”。在三门,吃青蟹,成为了游三门的时尚。三门的经济以水产养殖为龙头,近年来已形成了机电、橡塑、医药化工和工艺品四大行业的工业体系,发展势头十分良好。
三门,岛屿众多,山清水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争相媲美。最大的“蛇蟠岛”有“千洞岛”之谓,风光奇崛,蔚为壮观,经典电影《渔光曲》的外景地就在这里。
三门人陈云林,平凡中大写人生
我们在三门的“大本营”,乃龟山路1号“琴江山庄”。这是一家按四星标准设计建造的现代化的涉外旅游饭店,占地面积100亩。美丽的珠游溪从它面前悠然而过,直奔大海。它背倚青山,绿树掩映,我们居住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此番,全省电影界代表齐聚三门,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学习。21日,上午座谈,下午参加“陈云林先进事迹报告会”,几乎没有一丁点的时间让我们钟情于山水。
会议室在“琴江”三楼。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一个先进人物的脉搏和心跳,感受到了一份榜样的力量。
陈云林,三门县珠岙镇西陈村人,58岁,残疾,西陈数字电影队放映员。台州市十大感动人物、台州市道德模范人物、浙江省十大孝子、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三门人陈云林,于平凡之中大写人生。
“先进事迹报告会”由聚焦媒体、事迹报告和先进人物发言三部分组成。自今年6月推出“陈云林”以来,他的先进事迹已在中央电视台(包括“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聚焦三农”等品牌栏目)、浙江电视台、台州电视台、新华社特刊、《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等几乎囊括所有的国内大传媒的纷纷亮相,引起极大的关注。“华表奖”颁奖晚会邀请陈云林参加,奖励他一辆十几万元的面包车。报告员马莉莉和三门新闻中心的记者任平,先后以“乡村电影放映员的平凡人生”和“记者眼中的陈云林”为题演讲了陈的感人事迹。陈本人最后登场,叙说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有一句话我不能忘记:如果哪一天,我的手脚不会动了,就是我电影放映人生的终结,也是我生命的终结。
一座流动的影院,在他的肩上翻山越岭;一种文化的传播,在他的脚下愈行愈远。24年,一条残疾的右腿,4400部电影,5万公里行程,为了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他用心去照亮乡村,成了乡亲们的——电影使者!这,就是陈云林。
当省文化厅陆耀亭处长将一幅“云深仍行万里路,林密还献赤子心”的书法作品赠与陈云林的时候,全场沸腾,为之喝彩,为之欢呼。平凡的陈云林,以自己不平凡的24载电影人生,赢得了荣誉,更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
会议间隙,我拉上老陈,一起留个影,为的是要带回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夜游三门,看了,玩了,也吃了
在三门,会议日程紧凑,根本没有时间寻访各处景点。我们只能利用晚上仅存的一点时间,去看一看夜幕之下的海游夜景。
急急地用罢晚餐,叫上海平和智华,驱车行走于三门的大街小巷。
城市很小,约莫夜晚八时半,便已经寂静清幽,难得市声。一副宁静而祥和的姿态。最热闹的去处当是小吃一条街,比起周围的清寂,这里到算是人声鼎沸。要了一碗海鲜面,7元钱,味道挺足。
我们漫无目的四处游走。看了,玩了,也吃了。回到驻地,凌晨一时。
去天台山,景仰“国清寺”
9月22日,上天台。一是会朋友,天台的张县长原是我们省公司的副总;二是如雷贯耳的江南名刹“国清寺”令人心仪,不拜不快。
天台也是浙东的小山城。天台山名扬天下。上午九时出发,我们没有去县城,而是直接上了天台山,也没有去山上的其它景点,而是直接上了距县城三公里处的“国清寺”。
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位于浙江天台城北天台山麓。隋开唐十八年(598年),晋王杨广承智者大师遗愿建成,初名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605年),炀帝赐国清寺额。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建。1973年进行全面修缮。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面积达1980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殿宇雄伟。
寺庙的主要建筑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方丈楼、藏经楼、妙法堂和斋堂等。大雄宝殿中有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像,连座高6.8米,重13吨。坐像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左右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八罗汉,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寺内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该寺第一任主持灌顶手植。寺外有“一行墓”、“丰干桥”等古迹。
如果说,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前驱,天台山是天台宗的摇篮,那么,国清寺就是天台宗的象征,当然也是天台山的明珠和中国的佛教胜地。

一行到此水西流
唐代皮日休有诗云:“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石上菩提树。怪来烟雨落晴天,原是海风吹瀑布。”意境很美,更让我游览“国清”平添了一份心情,一种彻底的放松与纯净。
穿过寒拾亭,前行百余步,就到了丰干桥。风干桥是进入国清寺的主通道,为纪念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和尚而建。这是一座石拱桥,长14.4米,宽3.4米,桥面石子铺设,两侧石板护栏,桥头石狮守护,桥侧苔葛丛生。在丰干桥北侧,竖立着一块一行纪念碑——“一行到此水西流”。一行禅师,俗姓张名遂,魏州(今河南南乐)人,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卒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教密宗的祖师。国清溪与西涧在“一行纪念碑”外侧交汇,形成“双涧回澜”胜景,令人美不胜收。
过了丰干桥,北端照壁上赫然四大字“隋代古刹”,笔法苍朴遒劲,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手迹。向东转过照壁,我们进入国清寺的山门。一般的寺院山门朝南,而我们所见的“国清”山门则向东。寺门东开,不仅避开了寺前开阔地不足以及面对祥六峰产生抑郁感的缺陷,反而添了些许“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的含蓄之美。“国清寺”的门联很有概括性,是寺庙的生动写照,摘录如下,以求共赏——“古刹著域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二涧,胜迹长新。”没问导游,也不知出于谁人之手?
进山门,沿竹径,拾级而上,眼前就是弥勒殿,弥勒菩萨,雄狮把守;出弥勒殿北门,两侧耸立着形体相似的钟鼓楼,寺钟祈福,法鼓励志。钟鼓楼北侧中央,雨花殿,供奉四大天王;穿过雨花殿,抬头便见大雄宝殿,高大无比,至寿无疆。一路触摸,一路行。隋梅、药师殿、中日祖师碑亭、智祖院、观音殿、妙法堂、止观堂,罗汉殿……,每到一处,我都感觉到了佛门清净,禅意拂煦。
我的凡俗之躯顿然间就升腾上几分无暇与崇高。我想,假如我们有什么想不开,那就去“国清”大寺吧。“万壑松风堪洗耳,一片梅月自清心”。
站在烛台前,烧上一炷香;站在宝殿内,拜上两三拜。然后,我就与一旁的“国清”禅师聊将起来,然后满怀几多收获,与大师合影。
短暂的时光,不可能让我对天台宗及其国清寺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多的彻悟,但我分明已沐浴到一些佛的圣光,让我的一颗心由浮躁走向空明。
足够了。
出得山门,偶遇八卦。趋步上前,卜卦者说,只要伸出你的左手,量一量你的纹路,就知你的前程,就知你的姓。不信。前程就不必了,我知道,有虔诚才会有前程。倒是量一量左手的纹路就能说出我的姓,感觉很荒唐也很好玩,便掏十元一试卜卦者究竟多大能耐,或者说,我等着看笑话。结果,难以置信,不禁愕然,没有任何暗示,一个“娄”字跃上眼帘。同行说,那是骗人的,而我佩服,佩服得有些五体投地。即使其中有诈,能诈出如此水平,也算得上“佛法无边”呀。
好一个国清寺啊。
在“海坑”,尝够农家菜,我们回家
正午时分,张县长邀请我们上“海坑”用午饭。
午餐很是丰盛,颇具地方特色。好酒好烟好菜,好心情,我们一醉方休。
朦胧之间,石上清泉,松间明月;山兴鸟性,潭影人间。
大约午后一时四十分,我们告别天台山,我们告别了主人,沿了甬金温高速踏上回程。回到丽水,夜色已重,好象已是晚上六点了。
(本文写于2007年9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